評論

胡天鵬/別再喊沒滷肉飯吃──防範非洲豬瘟,畜牧業轉型才是王道
(攝影/AFP PHOTO)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最近中國的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簡稱ASF)疫情如火如荼延燒,連距離台灣一水之遙的中國福建省也傳出疫情逼近。為展現對疫情的高度重視,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不但將防疫拉高至國安層級,農委會副主委李退之還喊出「如果非洲豬瘟入侵台灣,台灣人愛吃『滷肉飯』就沒有了,大家思念的台灣味也吃不到了」說法。Facebook與LINE等社交平台上,也有帳號營造中國用非洲豬瘟作為生化恐怖攻擊台灣養豬產業的宣傳,呼籲台灣人抵制中國的惡意攻擊。

過去台灣爆發幾次重大動物疫病,1997年豬隻口蹄疫情造成新台幣1,700億元經濟損失,2014年高病原禽流感疫情則撲殺家禽高達490萬隻、損失45億元以上。即便如此,滷肉飯、排骨飯、雞肉飯、薑母鴨等國民美食並未消失,但畜禽產業鏈上中下游的養殖、飼料、運輸、屠宰、藥品、加工等環節從業人員卻可能失業,衝擊成千上萬個家庭生計;部分人畜共通傳染病更可能引發公共衛生危機。

綜觀其他爆發非洲豬瘟的國家,多指向高風險的「廚餘養豬」是病毒傳播關鍵。而畜禽產業環境衛生不佳的「後院養殖」(Backyard farming)型態,更是繁衍非洲豬瘟、禽流感、口蹄疫等各類重大動物疫病的溫床。台灣官方除了用國安層級看待非洲豬瘟的危害外,更當積極輔導畜禽產業轉型。否則,恐嚇台灣人吃不到滷肉飯,錯置防疫重點與資源,備多力分反而無法對症下藥。

非洲豬瘟如何擴散到世界各地

自從非洲豬瘟1921年首次在肯亞被發現,不到一個世紀,就一路傳到西班牙進入中東歐地區,並隨著跨國貿易與人員流動傳入中南美洲多個國家。21世紀初俄羅斯發生了非洲豬瘟大規模擴散與流行後,疫情也擴及歐亞大陸。今(2018)年8月,中國瀋陽出現的非洲豬瘟疫情不但是東亞地區首例,並一路從北向南延燒23省市,威脅鄰近東亞國家與中南半島。

(資料來源/國際農糧組織Global Animal Disease Information System,統計時間至2018年12月16日)

非洲豬瘟病毒只會感染豬隻,並不會傳染給人,鈍緣蜱屬(Ornithodoros)的蜱蟲則是非洲豬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傳播媒介,不過餵養廚餘是傳播非洲豬瘟的高風險途徑。俄羅斯研究該國所有新染病的家豬中,有97%屬於廚餘餵養。西班牙、巴西的調查更發現該國疫情擴散源頭,是來自養豬戶餵養來自機場飛機餐的廚餘,這些廚餘帶有來自非洲豬瘟疫區的豬肉製品,導致豬隻感染非洲豬瘟,病毒隨著豬隻移動而在境內擴散開來。

後院養殖風險高

從西班牙、巴西、俄羅斯與中國的經驗發現,餵養廚餘的豬農絕大多數屬於「後院養殖」的型態,也就是農家只把養豬當成副業,養豬頭數少,從數十隻到數百隻不等,飼養方式也較落後,排泄物常未處理就排放,環境衛生差。為節省飼料成本,飼主經常餵食廚餘,也缺乏經濟能力改善養殖環境與提升水準,使得「後院養殖」容易成為動物疫病繁衍的溫床。

雖然非洲豬瘟病毒加熱超過攝氏70℃就會死亡,但以巴西為例,1978年爆發的非洲豬瘟疫情,就發現爆發非洲豬瘟的案例場,大多是里約熱內盧附近的郊區或貧民窟,農民都是用垃圾場裡的廚餘養豬,由於使用廚餘養豬者大多是小規模豬農,沒有資金採購加熱設備,巴西政府調查,曾有一個案例場的豬農將豬送到燒烤店料理,結果另一家豬場吃到這隻豬的廚餘,也爆發了非洲豬瘟。

在台灣,農委會統計約有62.5萬頭豬採廚餘飼養,佔全台豬隻在養頭數的比率約11.6%,主要豬種為黑豬。而環保署統計,全國一年製造約55萬噸廚餘,其中約34萬噸透過餵豬去化。雖然環保署規定,廚餘再利用於動物飼料者應經過蒸煮,並維持中心溫度90℃以上至少一小時;但除了少數飼養規模達上千頭的專業化黑豬養殖場落實蒸煮,眾多散布鄉間的小型養豬場採取後院養殖,不但未取得畜牧場登記,養殖環境也非常惡劣,成為農村的公害來源。

其實不只是非洲豬瘟,許多重大動物疫病的爆發,如口蹄疫、豬隻藍耳病或禽流感等,都與衛生環境不佳的「後院養殖」型態密切相關。例如泰國在2004年1月曾爆發H5N1禽流感疫情,對家禽產業造成致命性打擊,總計超過6,400萬隻家禽被撲殺、12人感染禽流感而死亡。歐盟、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等世界各國禁止泰國禽肉進口,使泰國家禽產業損失至少10億美元。

泰國官方追究原因,發現家禽產業以散養式的小農居多,農民對於禽流感知識不足,發現不明原因死禽未及時上報,在沒有衛生安全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轉運家禽,隨意散養雞鴨,加上政府防治措施執行不力,導致疫情失控。

泰國和巴西的起死回生──推動獨立生物安全體系與禽畜產業轉型

動物疫病雖然可怕,但絕非「不治之症」,透過推動「獨立生物安全體系」(Compartmentalisation)落實畜禽產業管理與轉型,有效執行防疫策略,是許多畜牧大國即使發生零星疫情,也能有效控制、根絕疫病傳播,甚至恢復肉品出口的重要關鍵。

「獨立生物安全體系」是2005年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簡稱OIE)所提出的概念,是指在同一生物安全管理體系下的養殖、屠宰與加工場所,基於國際貿易需求,根據進口國獸醫部門的規定,採取必要的監測、控制與生物安全措施進行管理,不必因為偶發的疫情而中斷貿易。

以泰國爆發禽流感為例,在OIE專家建議下,泰國官方積極輔導商業禽場採納獨立生物安全體系,從種禽場、養殖場、飼料場到運輸體系都獨立運作,不與其他場產生交叉污染,如果發生疫情,也可將損害控制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

獨立生物安全體系的要求非常嚴格,禽舍必須為密閉式,維持高度生物安全性,禽場周圍3公里內不能有其他養禽場,避免交叉污染的可能。在禽場的進出管理上,車輛進出落實消毒,進入與離開需安排不同動線,人員進出時衣服必須更換、消毒。

要符合獨立生物安全體系需要投入較高成本,因此泰國家禽產業結構有一波調整,許多小農被農企業收購形成大型的商業肉雞場,從種禽場、肉雞場、飼料場、屠宰場都由同一個企業經營,以一條龍的方式取得獨立生物安全體系認證,管控風險。認證單位為家禽產品進口國,只要獲得進口國檢疫許可,產品就可以出口到對方市場。

除了獨立生物安全體系,泰國官方也針對沒有能力加入獨立生物安全體系的養禽業者制定良好農業生產認證(GAP),輔導業者提高生物安全等級。若通過泰國官方的GAP認證,未來若發生疫情,政府將給予補償,作為業者願意提升生物安全等級的回饋;若未通過GAP認證,未來發生疫情時補償金額就相對減少。

透過獨立生物安全體系的推動與家禽產業的轉型,泰國雖然於2004年爆發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直到2008年完成兩例疫情控制後,就未再發生禽流感,僅僅4年,生鮮禽肉就恢復出口,重回家禽出口大國的寶座。

Fill 1
胡天鵬、滷肉飯、非洲豬瘟、畜牧業、AFP PHOTO
台灣2009年時為防止豬流感擴散,防疫人員進行豬舍消毒。(攝影/AFP PHOTO/SAM YEH)

再以巴西根除非洲豬瘟為例,1980年代前後雖然還沒有獨立生物安全體系的名詞出現,但防疫做法已經有獨立生物安全體系運作之實。1980年11月25日,巴西農業部在國家動物衛生防護委員會秘書處(National Secretariat of Animal Sanitary Defence)和國家農業和動物防護委員會祕書處(National Secretariat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Defence)的支持下,通過總統令發布了非洲豬瘟控制根除計畫。

根據這項根除計畫,巴西針對國內養殖分布特點、動物及動物產品流動方向,豬肉出口企業密集程度和散播非洲豬瘟的風險程度,又分地域、分區域進行先後執行根除計畫。首先開始的是南方區域(AreaⅠ),該區域活豬養殖戶數量佔巴西全國的44.65%,在養頭數大約佔全國豬肉產量的73%;其次是東南區域(AreaⅡ),最後是其他養殖區域(AreaⅢ)。

巴西政府執行根除計畫的手段有以下幾項:

  1. 控制國際航運,對來自風險區域的航班、輪船、郵包進行監督,禁止進口活豬,銷毀所有豬肉產品;
  2. 控制國內活豬移動,用於屠宰或其他目的活豬(如:育種、育肥、繁育、展覽等)只有在獲得動物檢疫許可之後,才能在各州之間運輸,而且只有無傳染病的農場或地區才有機會獲得檢疫許可;
  3. 進入南方區域的活豬,必須在出發地和目的地隔離飼養並進行血清學檢測,只有檢測合格才能與當地豬群混合飼養。

根除計畫也非常重視畜牧從業人員的動物健康教育培訓,人員培訓對於提高豬肉行業的獸醫、農場主和從業者的認知和參與度都很關鍵。巴西政府透過使用多種視聽教材和文件,對農場主和豬肉生產商進行培訓;編制程序手冊以指導獸醫如何採樣,以及透過影音動畫的形式對國際旅行者進行告知。根據統計,該根除計畫共培訓超過700位獸醫和4,000位助理。

另外,透過根除計畫,巴西政府也建立有效的疫情通報系統,以接收所有獸醫的疫情報告,持續進行流行病學監測,加強鑑別診斷,改善動物疫病的統計分析,繼續對暴發疫情進行撲殺和移動控制。

由於該根除計畫設計符合科學實用性且執行徹底,巴西境內暴發的所有非洲豬瘟疫情都被撲滅,自1981年11月已無非洲豬瘟疫情通報,且血清學監測也全部為陰性。1983年9月9日,巴西南方區域首先宣布非洲豬瘟非疫區;1984年12月5日,巴西重新獲得OIE認定為非洲豬瘟非疫區。而根據非洲豬瘟根除計畫所建立的防疫體系與產業運作型態,也為預防其他豬隻疫病奠定良好基礎,使得巴西至今仍穩坐全球前4大豬肉出口王國的寶座。

在台灣,雖然有畜產學界提出建構「獨立生物安全體系」的呼籲,中央畜產會也曾出版《養禽場生物安全與獨立生物安全體系概說》,希望作為政府與產業推動根除禽流感策略的依據,但除了少數農業科技研究計畫提及,目前並未見到政策具體規劃。

最可怕的不是病,而是拒絕正視防疫不足之處

目前台灣非洲豬瘟的防疫重點,除了加強查緝走私肉品,在海關嚴格取締旅客夾帶疫區肉品之外,另一項重點在輔導廚餘養豬戶轉用飼料或輔導退場。目前廚餘養豬業者大多是飼養黑豬,有豬農認為,只有用廚餘餵養才能顯現黑豬的特殊風味,擔憂禁掉廚餘會打擊黑豬文化,不過現在畜產研究單位與業界已經可以調配出黑豬專屬的飼料配方,成本與換肉效率也不輸用廚餘養豬,值得推廣。

然而,農政單位除了輔導廚餘養豬業者轉用飼料外,更應當思考如何在「獨立生物安全體系」的架構下,輔導畜禽產業升級,從風險評估角度汰除生物安全風險高的「後院養殖」模式。否則,就算將廚餘改以飼料替代,倘若養豬場或養禽場的生物安全管理不佳,非洲豬瘟病毒仍可能透過車輛、人員進出或是外來蟲媒傳染。

從巴西、泰國的防疫經驗可知,動物疫病未必可怕,但可怕的是,無知帶來的恐慌與缺乏有效防疫作為與規畫。如果能夠藉由面對這場非洲豬瘟戰役檢視台灣防疫體系與產業運作不足之處,予以檢討與改進,未嘗不是台灣家禽家畜產業轉型再起的新契機。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