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

楊茜雯/尼泊爾重建路漫長,人民還要等多久?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兩年來,我數次往返尼泊爾,從初期一個人旅行到這個高山古王國,隨著橫跨地理空間,我輾轉流轉於尼/印邊界,暫居在被多重國界如緬甸、孟加拉環繞的印度小鎮上,而以尼/印特殊關係中,當地人對於邊界想像是模糊般的存在。然而,人為的一道國界是政治展現的手段,總適時地在作為籌碼的時機浮出檯面。

尼泊爾位於印度與中國兩大國之間,座落於喜馬拉雅山的山腳下,有著眾神的國度的美稱,在地圖上看起來宛如被擁抱著的小嬰兒,但,人民受的呵護並未更多。2015年4月的大地震再一次衝擊這個好不容易開始穩定的國家,造成嚴重傷亡、古蹟毀損,佔國內產值最高的觀光業大受影響。天災無法怨,但政府長期缺乏都市規劃,導致重建速度緩慢。

沒想到在2015年底,還未恢復元氣的尼泊爾再一次面臨危機──一場因印度而起的能源危機。

1950年,印度與尼泊爾簽訂《印度─尼泊爾和平友好條約》(Treaty of Peac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India and The Government of Nepal),加深尼印兩國的關係,根據此條約,雙方人民可以免簽證自由往返。但是另一方面,尼泊爾國內資源極度仰賴從印度進口,掌控尼泊爾經濟及資源的印度,能輕易的運用經濟手段干涉尼泊爾內政,從電力、水源、領土、政局甚至尼泊爾制訂新憲法期間,處處可見印度的插手。印度屢次踰矩的作為,早已引起尼泊爾人的不滿,導致彼此缺乏政治信任。

雖然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尼泊爾地震災後曾感言:「你們的痛就是我們的痛」,但事後卻對尼泊爾實施經濟制裁,莫迪說過的這句話著實讓尼泊爾人感到相當諷刺。

尼泊爾通過新憲法,惹惱印度老大哥

事實上,尼印之間的衝突其來有自,而近來的引爆點,源自政治角力與種族衝突。

尼泊爾自2008年廢除君主制,改為內閣制,但各黨派在立場上並未取得共識,因此制憲頻頻受阻,國家陷入空轉,印度政府亦不斷侵犯其主權。然而,尼泊爾在2015年發生大地震後,便快速通過草案,並於同年9月20通過新憲法,尼泊爾政體終於邁入正常化,成為政教分離的聯邦體制國家,共劃分為7個邦,世界各國也樂觀其成。

10月,尼泊爾選出史上第一位女總統碧雅(Bidhya Bhandari),同時也選出了第一位女性國會議長馬佳(Onsari Gharti Magar)。根據新憲法規定,女性議會成員必須佔三分之一,總統或副總統至少有一人必須是女性。新當選的女總統碧雅正是推動新憲法的主要推手之一,為長期忽視女權的尼泊爾,注入新氣象。

但新憲法於制憲期間與各黨派、各族群妥協,並非全然令人滿意。對許多少數族群而言,新憲法並未給予他們應有的保障和平等對待。另他們不滿的憲法條文內容包括:政教分離制讓盼望印度教恢復為國教的宗教人士不滿;少數族群抗議,同一族群被劃入不同邦,而非原先期待的同一族群可以「單獨成邦」;反對新憲法將國會選舉的比例代表制,從原本的58%降為45%,因為比例代表制是以人口為基礎,如果降低比例將會導致少數族群的席位減少,不利參政與進入國會。

除了少數族群的反對,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的鄰國印度,對尼泊爾的新憲法也抱持反對態度。尼泊爾與印度在文化、宗教及語言上相似,自古以來兩國人民交流頻繁,同樣以印度教為主,在南亞區域的關係親如兄弟。有老大哥心態的印度,並不樂見鄰國小弟實施新憲法,因為一旦尼泊爾主權穩固,印度便無法如過往控制尼泊爾。

原本可以自由進出的邊界,印度政府開始加強查核,技術性阻斷如燃油、瓦斯、能源及醫藥品、民生物資等物品出口至尼泊爾,試圖藉由經濟手段逼迫尼泊爾政府遵從印度的意志。

當然,印度緊縮邊界的政策,和另一個事件不無關聯。自從新憲法通過之後,尼泊爾少數族群之一的馬德西人因為不滿新憲法,在尼印邊界發起抗議行動,引爆嚴重衝突。 

Fill 1
邊界的桶裝油,準備運入加德滿都,高價販售於黑市。(攝影/楊茜雯)
檯面上的政治角力,人民成了無辜犧牲品

馬德西人為印度裔後裔,人數約600萬人,佔尼泊爾3,000萬人口總數的47%,多半居於尼印邊界的特萊平原(Terai Region),為族群人口組成複雜的地區。尼泊爾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內陸,被印度環繞,在陸路運輸上,受限於國內高山地形及北方喜馬拉雅山群,西南方的特萊便是尼泊爾對印度貿易的咽喉,經濟一旦被鎖住,即使想要從孟加拉灣空運,也必須經過印度領空。 

特萊分為內特萊與外特萊,外特萊更靠近印度,居於邊界處的人們彷彿幽靈人口,在國籍、身份上不被尼泊爾政府承認,亦沒有投票權,儘管特萊平原物產富饒,但長期缺乏政府補助,當地的教育機構、衛生單位亦不足,因此該地仍屬貧窮地區,馬德西領導人曾指責:「尼泊爾政府因為我們是印度裔,始終把我們當外人看。」

2015年新憲法將多數馬德西人世居的地方拆散成其他不同的邦,面臨被政治邊緣化的危險,在憲法通過前,馬德西人便不斷聲明其立場,在9月20日新憲法頒布前後幾週,馬德西人在邊界地區不斷發動抗議,引爆衝突,最後馬德西人遭到尼泊爾軍隊鎮壓,造成40人死亡。 

9月21日,印度以邊界情勢危急為由,封鎖尼印邊界。當時我們從尼泊爾搭乘巴士往尼印邊界移動,不時會被軍方查哨,路旁的馬德西人由於受軍方壓制,並未群起對著巴士抗議,但一路上噓聲從未少過。 

往邊界到了印度,印度政府規定只准單向道行駛,造成交通嚴重堵塞,沿途塞滿一整條準備開往印度運載能源的卡車,在印度技術性的阻礙運輸下,尼泊爾國內陷入能源短缺與物價高漲的危機,印度企圖以商逼政,要尼泊爾重新審視憲法,使得兩國關係陷入冰點。

Fill 1
馬德西人在靠近尼印度邊界的馬亨德拉公路上(Mahendra Highway)抗議,行經此公路的巴士為避免在途中遭受攻擊,必需加裝鐵網。(攝影/楊茜雯)
Nepal=Never End Peace And Love 何時到來

去年4月尼泊爾大地震後,不少國家發起「Go to Nepal」、「Let’s go to Nepal 」的活動,進入尼泊爾的觀光旅客人潮有些回溫,但其實尼泊爾還沒恢復往日的生氣。走在背包客集散地的 Thamel (塔美爾),這裡建築體本身穩固,但若是往民宅或舊市集的方向走,便可看到不少斷垣殘壁、堆疊成山的磚瓦與搖搖欲墜的建築。 

現在又多了能源禁運的噩耗,尼泊爾首都的加德滿都,許多餐廳已無法負荷高漲的物價、油價及瓦斯價,餐廳開始漲價或僅銷售部份餐點,有的乾脆休店,而街頭也開始有「Back off India」(印度別插手)的抗議聲,在尼泊爾生活的無辜印度人莫名受怒火波及。

想起正值尼印交惡之際,我們順利入境印度,海關不忘親切地提醒:「在這裡,記得假裝是印度人,別說自己是尼泊爾人,這位女士妳也可以假裝是藏族(Tibetan),可以省很多麻煩。」越深入印度,越隱藏身份,這是小國人的哀愁。而人禍的破壞性,有時更甚於天災。 

歷經地震後又面臨能源危機的尼泊爾,情緒一觸即發,重建之路有著難以想像的漫長。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