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電波大戰:在金門聽見廈門的「聲音」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進到金城鎮的公教福利中心,穿梭在貨架間購物時,耳間便聽到「目前湖濱北路車多,海滄大橋進島方向回堵⋯⋯」這不是金門路況,而是對岸廈門的資訊。在金門,打開收音機隨意就聽到,金門的天空充斥著廈門的聲音。

店員小姐說,福利中心白天沒有什麼客人,守著空大店面,總是得放點兒聲音才不會太無聊,但是唱片或CD又不能隨便公開播放,只好轉開收音機聽聽廣播。

只是在金門打開收音機的「音景」可不像在台灣,金門能夠收到台灣的廣播電台很有限,只有當地的FM92.9太武之音,和中廣FM96.3兩台。「轉來轉去很容易就轉到廈門電台,他們的節目都是金門人聽得熟悉的閩南語,重點是他們的節目都放閩南語歌曲,很適合陪著守店面打發時間。」這位店員小姐說。

每日要從料羅到金酒公司上班的呂先生(車程約15~20分鐘),一上車打開收音機,傳來的聲音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他長期聽中國新聞也習慣了。退休老師翁先生同呂先生一樣常在車上聽廣播,他雖然住在金門,但天天聽著車水馬龍的廈門路況,也能感受一下都市的繁華。「廈門路況比台北壅塞多了。」他說。另外,金門、廈門很近,廈門電台報的氣象,翁先生認為在金門也很受用。

金門廣播電台緩步開放

對於這種人在金門聽著廈門廣播的特別現象,金門人早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早先因為軍事管制,金門媒體本來就是被管制的,雖然已經開放20餘年,但實際上,開放多少頻道仍控制在政府手上,加上金門地域較小,廣播市場也屬小型,以致金門地區的電台設置數量與對岸的廈門無法比擬。

縣府林姓官員表示,金門在軍管時期,廣播電台功能不是要服務金門在地居民的,而是因地利之便,有「抑制匪波」功能,如中廣FM96.3頻道就是因這個緣由成為在金門唯一可以聽到台灣聲音的電台,從軍管時期一直沿用至今。

官員指出,金門的廣播電波在近20年前開放了一個中功率電台,即「金馬之聲」(現太武之音) 頻道為FM92.9,直到今年3月又有了銘傳大學的校園實習電台,金銘之聲頻道FM88.3獲准設立,並於6月1日取得開播執照,正式在金門地區發聲。

面對在金門天空總聽到廈門聲音的現象,長期從事國內廣電法令修擬及實務監管的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表示,金、馬地區和大陸雖未接壤,但距離卻只是咫尺之間,我國國內的電波和大陸的電波隨意都能發射到對方的領域內。

陳清河指出,在此之前,我們和大陸之間對於電波頻道的干擾問題,一直都有協商管道,且有一定的協商共識,以金、廈為例,就是陸為偶,我為單。舉例說,像太武之音是FM92.9,就屬單;但是實際上金門在金廈之間的電波空間所占的頻段較少,以致社會發展較繁榮的廈門地區的廣播電台,幾乎占滿金廈區域內的廣播空間,這個現象原需要兩岸繼續協商,惟政黨輪替之後,兩岸關係急凍,所有的協商全部停止,金廈間的廣播頻段協商當然跟著停止。

4月中旬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任委員詹婷怡,率領相關官員赴金門考察有線電視業務時,有金門地方人士向部份委員反映,金門天空充斥廈門聲音的現象,委員聽聞這個情況也感到新奇且不可思議;但對於地方人士建議開放金門的天空,就廣播電台執照予以開放之事則態度保留。

金門縣前副議長許永鎮表示,金門地區的電波空間競爭主要是廈門的電台,不像台灣電台都是島內電台競爭,就兩岸目前分治的情況下,媒體文化殊異,電台經營和廈門自有區隔,所以希望透過開放頻道來填補金門的電波空間。

對於金門地方呼籲開放廣播天空的需求,NCC委員何吉森表示,電波是國家重要的資源,開放與否必須要慎重考量,加上金門的電波開放還涉及兩岸關係敏感事務,屬高度政治性議題,較一般頻道開放還更複雜,並非三言兩語就能決定;不過金門今年下半年將開放一個中功率的廣播頻道,且將是首次採取公開招標方式處理。

官員指出,今年度NCC重整國內廣播頻道,中廣被收回兩個頻道,在台灣的頻道將交由客委會主導設置客家頻道,至於金門的頻道預計將交由原住民委員會設置原民電台。加上,今年下半年開放區域中,金門地區有一支中功率頻道將要開放申請,預計明年之後金門地區會有3、4個屬於國內法人經營的廣播頻道,屆時金門的天空不至於像現在一樣充斥廈門的聲音。

金門地區現有電台經營不易

然而金門天空開放的議題,對於在金門地區經營已久的太武之音而言,並非是個好消息,該台台長丁小東表示,他並非當時原始申請人,10年前他認為金門的廣播市場有前景,便以「買二手」的方式成為太武之音經營者。

Fill 1
金門電台。廣播。廈門
金門在地的廣播電台經營不易。(攝影/王文彥)

丁小東提到自己經營困境則是滿腹苦水,他說,當時看著金門離大陸比較近,對於廣播的收聽眾都是把大陸,尤其是廈門地區算進去的,天真的想著加上環金門週邊的廈、漳、泉三個地方的收聽人口數百萬,以這樣的市場規模,勢必有很大的廣告量可以進來,屆時電台經營業績也跟著蒸蒸日上。

但事與願違,實際上並非如此。首先是大陸地區的收聽文化和台灣不同,對於廣播內容的需求也不一樣,收聽率並不如表面數字樂觀。再則金門縱使離廈門再近,金門地區的電台想要拿到廈門地區的廣告,其實是緣木求魚的妄想,最終還是得靠金門本土的商業廣告支撐。

丁小東抱怨說,「可是金門你也曉得,整個金門就一個金門酒廠算得上是一個企業,其餘的工商業別都是小規模的,對於廣播廣告需求完全是零,從業務上著眼,太武之音根本就沒法子生存。工商業界沒有錢,就只能朝公部門補助著手,所幸之前縣府有些宣傳專案,透過電台放送,讓電台得以維持,可是靠公部門補助又牽涉到金門地區的政治生態,若縣長換人作,政策更迭,電台的補助就又沒了著落了。」

除了電台經營方面的內造問題,丁小東認為在金門地區經營電台最大的問題,是來自於大陸的電波頻道擠壓,他說,金門的廣播電台經營較之大陸的電台,根本就是小蝦米要鬥大鯨魚。

丁小東形容,「大陸的廣播電台都是公營的,你到廈門去看,人家廈門廣播電台在市區裡頭是一棟幾十層樓的獨立辦公大樓,頻道一開就是,音樂、閩南、經濟、旅遊、交通等台,5、6個頻道夾擊你。」

他說,大陸頻道不會用複頻的方式產生蓋台效應,而是用「插空隙」的方法操作,「像我們是FM92.9,他就給你在旁邊或是兩邊給你放頻道,他就在FM92.7、FM93.1放頻道,他們就用眾多頻道夾著你,稀釋你,像原來在抑制匪波的FM96.3,大陸那邊就給你放在FM96.0、FM96.1、FM96.6幾個頻道放上節目,讓你的頻道不小心就給轉溜過去,你還抑制什麼匪波?」

丁小東表示,大陸電台送的電波都很強,有時FM92.8也會收到FM92.7的電波;其距離也很長,連遠在台南的FM83.7頻道也曾經被廈門電台蓋台了,所以要在金門經營電台,大陸的電波擠壓和干擾,是最重大的挑戰。

受限於內外因素影響,丁小東對於NCC將再開放新的廣播電台在金門設置,他情緒性地說,「那我可就要走人了,現在這樣的情況都快經營不下去了,再來個一家甚至更多電台,那不就不給活了!」他認為金門的廣播電台市場根本容不下一家以上電台同時生存。

金門第二家電台:金銘之聲

在金門辦學已經十餘年的銘傳大學,以收教陸生為主要辦學目標,設置的學院則以傳播學院和觀光學院為主,在硬體設備方面,校區有考場級的烘焙教室,傳播學院則設有廣電中心。

銘傳大學秘書長樊中原說,廣電中心的設備是金門縣政府補助數百萬元購置,為了給學生實習用,但基於讓資源發揮更大的邊際效益,服務金門地區,便由傳播學院以原來台北的銘傳電台為基礎,向NCC申請金門分台執照。經過數月申請,於2016年年底獲得准許設立,頻道為FM88.3,並在今年3月試播。

不過,根據規定,學校實習用的廣播電台發射播放限在方圓3公里內。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兼任講師徐銀磯表示,台北校區的銘傳之聲台址設在台北市士林區,位在人口稠密車水馬龍的圓山地區,即使只有3公里範圍,依然可以服務到該區的聽眾,但金門地區完全不同,它地處金沙鎮,位在金門東北一角的海邊,電台依法發射的範圍內人煙稀少,可謂「小鳥比人多」的地方。

基於現實環境與法令規定未能契合,又面臨出資協助建台的金門縣政府對於金銘之聲寄予期待,銘傳大學金門分部特別於4月中旬NCC委員赴金考察之際提出陳情指出,希望NCC能夠依據《離島建設條例》的立法精神,讓金銘之聲可以採特例處理,不必像台灣的校園電台一樣只能發射3公里範圍。

徐銀磯表示,該台向NCC委員陳情之後,得到主委詹婷怡和其他委員的理解,並對於在金門地區採取特別行政手段的作法表示可以研議處置,基本上NCC的態度屬正面方向,該台亦尋求地區立委楊鎮浯協助陳情處理,期待得以特例開放功率,讓金門全區都能聽到金銘之聲的聲音。此案雖已經遞出陳情書,但還沒有進一步明朗的進度。

金門縣政府官員表示,6月1日起金銘之聲正式開播,原想為金門的天空再添一個聲音,不過依法令規定和銘傳大學的陳情回覆情況看,目前金銘之聲還不算完整的一個區域電台,後續還有很多路要走。

兩岸電波大戰

縣府陳姓官員表示,金門地區廣播媒體的發展問題,除了國內主管機關對於金門地區實況理解有限,加上法令的拘泥,最重要關鍵還是在於對岸的電波競爭,以金門打開收音機聽到都是中國的電台節目現況,如何能夠平衡兩岸在金、廈地區的電台發展,最終還是得指望兩岸關係發展順暢。

他說,從電台經營和電波空間使用的角度而言,勢必要將金、廈視為同一個生活圈,服務圈,讓兩岸的電台聲音都能夠涵蓋金、廈,而頻道則是平均分配於兩岸監理主管。

這位縣府官員感嘆指出,這些都是基於金門地區利益的現實考量,以及規畫理想的發展方向,但要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卻得要兩岸政府進行協商才可能。只是目前在政黨再度輪替之後,近一年來兩岸關係急凍,兩岸所有協商全部停止,連基本的交流也跟著停了,對於金門廣播發展的議題,恐怕一時半刻也很難有所突破和解決。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