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World 國際週報》

保守右翼KOL刺殺案:大學辯論會場上的柯克之死,美國政治暴力極化轉捩點
美國保守派的青年世代政治明星柯克(Charlie Kirk),9月10日午間於大學校園裡“Prove Me Wrong”辯論活動中,遭槍手狙擊身亡。圖為民眾在柯克所創辦的「美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SA)總部外哀悼。(攝影/Rebecca Noble/AFP)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美國當地時間9月10日中午12點20分(台灣時間11日凌晨2點30分),31歲的美國保守派政治明星柯克(Charlie Kirk)──被視為年輕世代最具影響力的右翼意見領袖、同時也曾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選戰顧問之一──在猶他州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舉辦的廣場辯論活動中,遭槍手狙擊身亡。這起刺殺事件震撼美國政壇,與柯克關係密切的川普總統更下令全美降半旗悼念。

截至台灣時間11日中午,犯案的槍手仍身分不明、尚未落網。柯克之死再度引爆美國社會對政治暴力、左右衝突與意識形態極化的激烈爭論,並可能讓嚴重分裂的美國陷入全新一波的公共對話癱瘓,以及失控的惡性政治對抗。

美國自2024年總統大選以來,政治暴力事件頻傳:同年7月川普賓州造勢暗殺未遂、2025年4月賓州州長官邸遭縱火襲擊,以及2025年6月造成2死2傷的明尼蘇達州民主黨議員連環刺殺案,都已讓政壇屢屢示警。如今,柯克不僅是在大學校園內、更是在政治公開對話的場合中遭到刺殺,這更凸顯了被極化政治所誘發的仇恨對抗,正對美國民主傳統構成不容忽視的嚴重威脅。

高中就出道的保守派KOL,爭取年輕選票深受川普信任
Fill 1
柯克(右)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左)重要盟友,這起槍殺案引發外界對美國日益激化的政治暴力擔憂。圖為2024年12月22日,柯克與川普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舉行的「2024美國節」(America Fest 2024)活動上登台。(攝影/Josh Edelson/AFP)
柯克(右)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左)重要盟友,這起槍殺案引發外界對美國日益激化的政治暴力擔憂。圖為2024年12月22日,柯克與川普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舉行的「2024美國節」(America Fest 2024)活動上登台。(攝影/Josh Edelson/AFP)

現年31歲的柯克,在過去10年間迅速竄起,成為美國保守派政壇的明日之星,也是川普2024年選戰能強勢重返白宮的重要推手之一。 柯克出生於伊利諾州一個保守派中產家庭。依照他的自述,雖然父母對政治並不熱衷,但他自中學起便積極參與地方選舉活動,並對歐巴馬(Barack Obama)時代盛行的進步價值論述抱持強烈質疑。2012年仍在高中就讀的柯克,以「保守派少年」之姿投書媒體,公開檢舉並批評校園教師與教材的自由派論述。這些文章不僅被另類右翼媒體《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 News Network)與其負責人班農(Steve Bannon)重點刊登推薦,也讓他登上《福斯新聞》(Fox News),最終與共和黨「茶黨運動」(Tea Party movement)建立聯繫,獲得踏入政治工作的契機。 2012年5月,18歲、高中剛畢業的柯克選擇放棄升學,在保守派財團與共和黨政治人物支持下,創立專注於政治教育與青年參政的組織「美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SA)。初期,他以檢視教材課綱、審查教師背景的「反覺醒糾察隊」為號召,隨後逐步深化與共和黨在校園的合作,以「恢復傳統價值與常識型政治」吸引大批青年學生支持。憑藉這股聲勢,柯克在2016年大選期間被川普延攬進入選戰團隊,並擔任川普長子小川普(Donald John Trump Jr.)的個人助理,政治經驗與政壇能見度自此快速攀升。

川普首次當選總統後,年輕的柯克雖然沒有入閣,但他與「美國轉捩點」在共和黨內的影響力卻迅速提升。他一方面持續擴張校園反覺醒運動的布局,另一方面則靈活運用YouTube、Podcast等新媒體平台,展現出滔滔不絕、銳利卻淺顯易懂的辯論風格。近年,他更積極推動實體「線下辯論會」,並以「證明我錯了」(Prove Me Wrong)為號召,在全美各大學校園展開公開對話活動。

大學院校裡的Prove Me Wrong踢館辯論,吸引右翼學生表達
Fill 1
2025年9月10日,柯克在美國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進行「美國回歸之旅」(American Comeback Tour)巡迴演講,於活動中遭到狙擊身亡。(攝影/Trent Nelson/Getty Images)
2025年9月10日,柯克在美國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進行「美國回歸之旅」(American Comeback Tour)巡迴演講,於活動中遭到狙擊身亡。(攝影/Trent Nelson/Getty Images)

「證明我錯了」是柯克最有影響力也最受歡迎的倡議行動,其方式是結合政治脫口秀與美國傳統的「市民大會」(town hall meeting)辯論形式,在大學院校裡舉行「踢館辯論」──柯克通常會搬張板凳坐在舞台上,開放現場所有與會者在沒有事先對稿的情形下,一對一地向柯克提出各式各樣的政治意識形態即興辯論。

柯克認為,美國教育現場、特別是以大學為主的高等教育體系,已經被左翼自由派的意識型態所僵化箝制,例如移民管制、犯罪問題、墮胎與多元性別認同等議題,大學的公共對話好像都只有自由派的聲音,因此自己才要「親自深入敵營踢館」,舉行公開辯論來揭穿大學裡主流的自由派論述是多麼違反美國經驗的普世價值與生活常識,進而為那些長期被校園氣氛壓制的「大學保守右翼」重新打開言論自由與表達立場的空間。

柯克以直白明快、極具張力的辯論風格走紅,加上「證明我錯了」的挑戰號召與針對爭議性社會議題的對答,迅速吸引年輕選民、特別是在學生族群中大受歡迎。他短而犀利的辯論節奏也完美契合TikTok等短影音平台的時代潮流,這也讓他迅速躍升為擁有數百萬追隨者的右翼政治網紅之一。

不過,批評者指出,柯克的校園活動往往打著辯論名義,實則進行政治宣傳,甚至淪為對少數群體的言語霸凌;他在節目中引用的數據與事實,雖以「人人都能理解的白話論述」為賣點,卻經常夾雜陰謀論與錯誤資訊。例如在墮胎議題上,持強硬反對立場的柯克曾聲稱「99%的人工流產都源自合意性行為」;在美國支援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的立場上,柯克也經常引用俄羅斯觀點的論述,主張美國根本沒有與俄國對立的必要。 同時,一對一的辯論雖然看似百無禁忌、以促進不同意見交流對話為目的,但其節目設計──特別是短影音的病毒傳播形式──卻往往會強調「打臉」或戲劇性的辯論來壓制對手,難以達到原本號稱的互相理解緩和政治極化。然而柯克的反駁則主張,「證明我錯了」巡迴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美國高等教育界「自由派一言堂」的僵化結構,因此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被冒犯,都是正常現象,也是美國言論自由傳統的一部分。他強調自己從不迴避爭議議題,也承認自己的主張未必能被所有人接受,但比起「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或訴諸政治暴力的負面反應,「證明我錯了」的公開辯論與對話,才是重建美國政治共識、尋找中間點的最佳途徑。

槍手謀殺意圖明顯,目前仍在逃
Fill 1
民眾於猶他州萊希市的廷帕諾戈斯地區醫院(Timpanogos Regional Hospital)外相擁致哀。圖中兩人皆出席了科克的演講活動,並目擊槍擊過程。(攝影/Francisco Kjolseth/Getty Images)
民眾於猶他州萊希市的廷帕諾戈斯地區醫院(Timpanogos Regional Hospital)外相擁致哀。圖中兩人皆出席了科克的演講活動,並目擊槍擊過程。(攝影/Francisco Kjolseth/Getty Images)

隨著川普第二任期的開始,柯克的政治影響力愈發被各方重視,在校園裡吸引的大學生也增加,年輕支持者較川普第一任時更敢於表態支持右翼保守的聲音;他的「證明我錯了」線下辯論人數上升,有些學生從其他州像追星般去參與他的巡迴活動。此次是他公開巡迴的「The American Comeback Tour」(美國再起之旅)的秋季活動,這兩個月共有15場活動要走,而9月10日正是第一場。在這之前,他在校園裡的巡迴活動有不少爭議──每逢活動公布,舉辦的大學就會分裂成「支持派」與「抵制派」的各自動員,這一方面雖讓現場辯論更有話題性,但卻從未有人設想過:公開的大學政治辯論會場,會因此出現安全問題。

根據目擊者的證詞與現場觀眾錄影畫面,柯克10日在猶他谷大學的辯論會,吸引了超過3,000名師生參與。過程中,柯克一如往常地以犀利發言與提問學生熱絡對話,但在一組關於美國大規模槍擊案件與擁槍權政策的辯論問答中,坐在舞台上的他突然被一枚遠方打來的子彈擊中左頸而當場倒地。儘管現場緊急施救,大量失血的柯克仍在送醫途中傷重不治。

猶他州警方與FBI表示,犯案凶手疑似在活動會場130~150公尺左右的校舍屋頂上開火。根據目擊者無意拍到的影片,疑似槍手的人在柯克倒地後即在屋頂上奔跑逃走,其行動沒有攻擊現場師生、只鎖定柯克一人,謀殺意圖明顯,因此也被FBI與美國政壇視為極具針對性的暴力事件。但截至台灣時間11日下午2點為止,開槍的凶手仍然在逃,FBI並沒有收到任何刺殺柯克的行凶宣言,也尚未公開已掌握涉案人的身分與可能動機。

「查理(柯克)生前激勵了數百萬人──今晚,所有認識並愛他的人,都在震驚與恐懼中團結在一起。」柯克遇刺身亡後,川普第一時間就透過社群平台表達自己的震驚與哀悼,並緊急在白宮錄製了4分鐘的悼念影片:「這是美國的黑暗時刻。」

川普表示,針對柯克的謀殺行動是一場可鄙且罪無可逭的政治暴力事件,但他同時也指責美國的「激進左翼」長期將執政對手「非人化」,進而導致了無可挽回的政治暴力悲劇,「多年來,激進左派一直將像查理這樣優秀的美國人,拿來與納粹以及世界上最惡劣的大規模殺人犯和罪犯相提並論──這種言論直接導致了我們今天在國內所看到的恐怖主義,而這一切必須立即停止。」

用辯論方式推動對話的公開場合,卻陷入政治暴力的失控邊緣遇害
Fill 1
柯克遭槍擊當日稍晚,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民眾舉行燭光晚會與祈禱活動。(攝影/David Ryder/Getty Images)
柯克遭槍擊當日稍晚,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民眾舉行燭光晚會與祈禱活動。(攝影/David Ryder/Getty Images)

儘管柯克遇刺後,美國政壇立刻出現了跨黨派的悼念與對政治暴力的譴責,像是共和黨的小布希(George W. Bush)、民主黨的歐巴馬都立刻發出聲明,向柯克的遺族致意並呼籲冷靜。但在政治圈、新聞輿論與社群網路上,柯克的死反而急遽加劇了原本就分裂嚴重的「左右派文化戰爭」。

例如在國會的默哀致意過程中,少部分共和黨與民主黨人就發生了爭執;社群網路上也出現大量的仇恨攻擊與針對柯克本人不恰當的政治迷因;美國《MSNBC》新聞台的政治評論員陶德(Matthew Dowd),更因為在直播節目中質疑柯克生前經常散播仇恨言論,「仇恨的想法會導致仇恨的言語,進而導致仇恨的行為」,暗示他是自食惡果,結果陶德的說法引發輿論撻伐而被電視台緊急開除。

然而像是《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與其他美國主流輿論都認為,柯克之死之所以讓輿論震驚,不是因為他生前的政治立場或辯論風格,而是他是在一個開放的校園空間與所有立場的人同場一起討論各種政治話題──換言之,無論柯克過去的言論是否爭議,其因為推動公共政治對話而死的方式,才更讓已逐漸開始習慣於極化政治的美國民眾感到驚駭與痛心,可能象徵著美國社會即將走入另一個「政治暴力高漲」的失控循環。

在20世紀初期和1960年代民權運動期間,美國政治曾一度出現極為失控的政治暴力事件,其中尤以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等人的遇害為低谷。儘管相關案件在過去30年內逐漸被人們淡忘,但隨社群媒體時代而惡化的極化政治對立,卻再次因為柯克之死而進入下一個令人不安的時期。

「一種新的、黑暗的政治暴力常態,震驚了美國。」專業政治新聞媒體《Politico》的資深法律線記者錢尼(Kyle Cheney)寫道

「這一切彷彿已成某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美國儀式:對政治人物進行暴力攻擊,隨後進行譴責、要求反省,並發誓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然後下一個慘案又會在我們的眼前再次發生。」
後續 / 迴響
柯克刺殺案22歲槍手落網:「孤狼攻擊」動機仍不明;當美國政治惡鬥氛圍加劇,猶他州長的沉重呼籲

美國當地時間9月12日上午8點(台灣時間12日晚間10點),猶他州政府與FBI宣布,涉嫌刺殺右翼意見領袖柯克(Charlie Kirk)的槍手已在家人與親友勸說下投案被捕。警方指出,嫌犯為22歲的猶他州本地男子泰勒.羅賓森(Tyler Robinson),他在被捕後已坦承犯行,初步判定為單獨作案的「孤狼式攻擊」。雖然槍手在現場留下疑似政治動機、並指控柯克為「法西斯主義者」的字句,但共和黨籍猶他州州長柯克斯(Spencer Cox)在記者會上呼籲各界停止仇恨獵巫和保持冷靜,並強調嫌犯的行凶動機與過程仍待調查進一步釐清。

槍手羅賓森被捕的消息,最先由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福斯新聞》(Fox News)的晨間談話節目直播中對外宣布;約一個小時後,猶他州長才在FBI局長巴特爾(Kash Patel)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說明逮捕細節。

33小時緝凶結束,家人檢舉與勸說讓槍手主動投案

Fill 1
2025年9月1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已拘捕涉嫌槍殺柯克(Charlie Kirk)的嫌疑人,圖為一台電視螢幕上播放嫌犯泰勒.羅賓森(Tyler Robinson)的照片。(攝影/Patrick T. Fallon/AFP)

2025年9月1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已拘捕涉嫌槍殺柯克(Charlie Kirk)的嫌疑人,圖為一台電視螢幕上播放嫌犯泰勒.羅賓森(Tyler Robinson)的照片。(攝影/Patrick T. Fallon/AFP)

柯克斯表示,22歲的羅賓森是在11日晚間被捕。他並非案發地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的學生,而是來自校區南方約420公里外、猶他州華盛頓市(Washington City)的居民。

根據監視器畫面還原的行凶軌跡,案發當天早晨8點29分──也就是柯克校園活動開始前的4小時左右──羅賓森便開車抵達猶他谷大學勘查場地。他不僅將作案用的獵槍拆解後藏在身上,還特意攜帶替換衣物,並在校區內至少兩度變裝,意圖混淆可能的目擊者對其行動的指認。

在柯克抵達露天會場之前,羅賓森在校舍的屋頂上多次調整射擊位置,但由於主辦方並未事先收到威脅通報,原本以為低風險的校園活動也沒有搜身、金屬探測、淨空周邊制高點的必要,因此柯克的私人維安團隊與奉命前來支援現場維護秩序的6名警察,都沒有發現在130公尺外、一直呈臥射姿勢瞄準舞台的羅賓森。

於是,第一時間無法掌握槍手行蹤、還連續兩度抓錯嫌犯的FBI,只得在9月11日傍晚公布監視器拍到的槍手身影尋求協助,也因此成為讓羅賓森行跡敗露的關鍵。

羅賓森行凶後迅速跳下屋頂,將作案長槍丟棄於校園附近的樹林裡,並從容地在幾分鐘內離開現場──種種跡象顯示,他對刺殺行動早有縝密規畫。令人意外的是,離開猶他谷大學後,他並未展開逃亡,反而若無其事地返回華盛頓市的租屋處,甚至持續關注警方搜索行動,還計劃重返現場取回作案槍械、二次滅證。

但FBI公布的監視器畫面,卻被羅賓森的父母發現「似乎是自己的兒子」,於是立刻和羅賓森對質並讓他坦承「自己就是刺殺柯克的槍手」。最後,在羅賓森一家的主動報案與勸說下,槍手在9月11日深夜主動前往地方警局投案,結束這場長達33小時的大搜查線。

誰是泰勒.羅賓森?犯下政治暴力殺人案的「普通青年」

根據猶他州公共安全廳長梅森(Beau Mason)的說法,羅賓森被警方逮捕的過程非常平靜與配合,並強調嫌犯的家人「在協助他做出正面決定、選擇自首這件事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隨著真凶的身分曝光,這起政治刺殺案件背後的犯案動機,反而讓嫌犯親友、警方與美國輿論更加摸不著頭緒。

柯克斯州長在記者會上表示,嫌犯在作案使用的槍彈上,寫下了至少3句話:「接招吧,法西斯主義者!」、「如果你讀到這句話,你就是同性戀,笑死!」,以及常見於影劇與電動遊戲的義大利左翼游擊隊之歷史名曲《再見吧,姑娘》(Bella Ciao)的重複歌詞「Bella ciao, bella ciao, bella ciao ciao ciao」。

柯克斯強調,儘管目前的調查尚未釐清嫌犯的作案背景,但羅賓斯在子彈刻下的字句──特別是涉嫌指控被其殺害的柯克是法西斯主義者──也讓猶他州長認為:這似乎已不證自明地點出這起政治暴力事件的可能動機。

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年22歲的羅賓森雖然以「無黨籍」的身分註冊成為登記選民,但包括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在內,羅賓森過往從沒有任何投票的紀錄,是地方選委會名冊裡的「不活躍選舉人」之一。

根據地方政府紀錄,羅賓森於2021年高中畢業時成績優異,不僅GPA高達4.0,大學入學測驗(ACT)更取得PR99的頂尖表現,並因此獲得猶他州立大學(Utah State University)的4年全額獎學金。然而,他僅就讀一個學期便因不明原因休學,之後轉往技職訓練體系,接受電工學徒訓練至今。 鄰居與昔日同學皆向FBI表示,羅賓森在高中期間的品學兼優、人緣不錯,一家五口的經濟狀況、教養狀況和家庭裡的政治意識形態也都非常溫和融洽。但羅賓森的父母則坦言,自己的兒子近幾年開始出現政治立場極化的跡象,在案發前幾天的家庭聚餐裡,因為柯克即將來訪猶他州的新聞而與家人發生爭執,當時羅賓森不僅極為強烈地表達對柯克的怨懟,「席間更不斷散播仇恨發言。」 此外,羅賓森留下的「子彈筆記」中,不乏源自嘲諷性網路流行語與熱門線上遊戲招式的語彙。但除了Discord,槍手本人並不活躍於其他社群平台,各方媒體與網友從社群上「肉搜」到的槍手照片,大多來自於親友帳號裡的聚會合照,其公開的網路足跡也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的政治觀點或意識形態發言。因此,警方根據現有的網路紀錄與親友證詞,仍難以釐清:這名過去未曾投票、對政治活動並不熱衷的年輕人,是從何時開始走向政治極化?又為何對柯克積累如此強烈的仇恨?更關鍵的是,為何他最終選擇無視其他一切可能的政治發聲途徑,而直接走上政治暴力的最壞道路?

白宮上下情緒創傷極大,以網路意見領袖為主的尖銳言論加劇危機

羅賓森落網的消息傳開之後,柯克的遺孀艾瑞卡(Erika Kirk)也於同日晚間透過預錄影片向外界致意。身心俱疲且情緒仍難以平復的她,除了追悼亡夫稱他為「美國烈士」之外,也承諾將延續柯克的政治運動,強調自己與家人不會被仇恨與苦難擊倒。 事實上,包括川普總統在內的白宮團隊,至今仍深受柯克之死的衝擊。一方面,柯克與川普家族私交甚篤,除了總統本人,長子小川普(Donald Trump Jr.)、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甚至才剛上大學的么子拜倫・川普(Barron Trump)都曾是他的摯友與支持者;另一方面,許多白宮幕僚也出身於柯克創辦的基金會。正因這層公私交織的密切關係,這場刺殺事件成為籠罩白宮團隊的集體創傷。 川普本人已決定追授柯克美國平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以表彰其影響力與貢獻。而副總統范斯(J.D. Vance)則在從政參選及成為川普副手的過程中,都曾直接受惠於柯克的推薦與協助,因此在好友遇刺後,隨即飛往猶他州治喪,並以「空軍二號」副總統專機親自護送靈柩返抵亞利桑那州,協助籌辦即將於週末舉行的葬禮。

然而,在政壇沉痛悼念的同時,長期困擾美國的政治分裂卻因柯克之死再度激化,並在社群媒體上掀起一波危險且情緒化的惡鬥:部分極端批評者尖銳指控柯克是「死在自己煽動的仇恨言論裡,自作自受」;極端支持者則悲憤呼喊要對美國左翼與自由派展開復仇清算。 同時,許多企業與政府機關開始追查並解僱在網路上嘲諷柯克之死的員工,而保守派網友更發起「左派仇恨言論紀錄網」的肉搜行動,將各大平台上嘲諷柯克的發言者名單蒐集登錄到公開資料庫,聲稱這是對「散播仇恨言論者」的清算與反擊。同時,美國國防部也表示將不會容忍部隊中有人對柯克之死發出不當言論,副國務卿蘭道(Christopher Landau)也主動表態「那些美化暴力與仇恨的外國人,不受我們國家的歡迎」。

猶他州長在逮捕槍手記者會的沉重呼籲:當人們停止對話時,暴力就會發生

Fill 1
2025年9月12日,美國猶他州州長柯克斯(Spencer Cox,中)在FBI局長巴特爾(Kash Patel,右2)陪同下於猶他谷大學召開記者會,宣布涉嫌槍殺右翼政治行動者柯克(Charlie Kirk)的嫌犯已被逮捕並羈押。(法新社/Michael Ciaglo/Getty Images North America/AFP)

2025年9月12日,美國猶他州州長柯克斯(Spencer Cox,中)在FBI局長巴特爾(Kash Patel,右2)陪同下於猶他谷大學召開記者會,宣布涉嫌槍殺右翼政治行動者柯克(Charlie Kirk)的嫌犯已被逮捕並羈押。(法新社/Michael Ciaglo/Getty Images North America/AFP)

但在美國的政治氛圍因為這場悲劇而似乎走向最壞發展之際,作為緝凶行動主責人之一的猶他州長柯克斯,在宣布已經逮捕凶嫌的記者會上,也特別花了一段時間向美國社會喊話:

「對我們的國家而言,今天是非常悲傷的一天,對猶他州更是沉痛的一天⋯⋯但我認為,我們悲痛之餘的真正重點是:我們將因為這場悲劇而走向何方?」

「有人會說:『為什麼我們對這件事如此在意?全國各地都有暴力事件發生。』是的,暴力不管發生在何處皆是悲劇,每一個被奪走的生命都是上帝的孩子,都值得我們的愛、尊重與尊嚴。」

「這當然是關於查理・柯克的死亡──一次政治暗殺。但它不只是針對某個人的攻擊,而是對我們所有人的攻擊,是對美國實驗(American Experiment,指美國的民主政治在歷史上的典範地位,以及民主仍在自我進化與改革的能力)、對我們理想的攻擊。這觸及我們身為美國人的根基。政治暴力與其他形式的暴力不同,因為查理所捍衛的正是表達的自由──一項在我們憲政文件中被明文保障的權利。而他卻因行使這項自由而喪命。這樣的行為會讓更多人覺得無法安心發表意見,無法自由表達。而如果我們不能安全地進行意見交鋒,就不可能解決任何事,包括大家擔心的暴力問題:這就是為什麼這一切如此重要。」

現年50歲的柯克斯,是共和黨內的溫和派,從2021年起擔任猶他州州長至今。他在共和黨內,一直與川普的MAGA運動保持距離,除了坦承自己在2016年、2020年大選都沒把票投給川普,柯克斯也一直對美國日漸分裂的政治極化現象感到焦慮。然而在2024年川普在賓州競選活動上遭到槍擊後,柯克斯也第一時間譴責暴力並全力為川普助選。儘管他與柯克的政治觀點有一些差異,但兩人的關係卻相當融洽,因此柯克斯也特別引述柯克生前的言論,呼籲美國社會必須抱持冷靜。

「過去48小時,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憤怒與悲傷。但當憤怒快要將我吞噬時,卻是查理(柯克)的話語將我拉了回來。因為他曾說過:『當人們停止對話時,暴力就會發生。』」柯克斯表示,「他還告訴我們,『弱者永遠無法原諒別人。因為原諒是強者的特質。』所以擺脫痛苦迷宮的唯一方法,就是無條件地去愛、無限制地去原諒──永遠都要選擇原諒你的敵人,因為這會讓他們氣惱不已。」

「幾個月前,查理曾在社群媒體寫下:『當一切變得太快的時候,當人們開始失去理智的時候,保持腳踏實地很重要。這時,你可以先關掉手機,讀點聖經,或者找朋友聊聊──請記住,網路上的憤怒並不是真實生活,眼前一切總會沒事的。』」

「查理生前一直提醒我們:當你不再與持不同意見的人建立人性的連結時,你就更容易對彼此施加暴力。 如今,我們正處於一個因政治分歧而四分五裂的時代,但別忘了,查理告訴過我們──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不同的道路,我們的下一代依然有機會塑造更好的政治文化。這並不是否認彼此的差異,而是期許我們更勇於尊重彼此的不同,並從中展開艱難而必要的對話。」 「有人常說『言語就是暴力』,會煽動仇恨。但我想指正這種說法:言語絕不是暴力的原因,只有選擇暴力才會產生暴力。在這次悲劇事件中,只有一個人要負責──那個人如今已被警方拘捕,他將很快被起訴並接受法律制裁。至於我們,我們仍有機會,能在這場悲劇之後做出不同的選擇。」

「猶他州在這兩晚的反應,讓我自己非常感動。儘管面臨衝擊,但這裡沒有暴動、沒有搶劫、沒有焚車;取而代之的,是守夜、祈禱,以及人們彼此擁抱人性的畫面──我認為這才是答案。我們不需要以暴制暴,以恨制恨。」

「歷史將會判斷,這是否是美國的轉捩點。但此刻,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選擇,這是否會成為屬於我們自己的轉捩點。」

Fill 1
2025年9月11日,民眾在美國猶他州奧勒姆市市中心公園(Orem City Center Park)臨時設立的紀念處舉行燭光悼念,悼念前一天在猶他谷大學公開活動中遭槍擊身亡的柯克(Charlie Kirk)。(攝影/Melissa Majchrzak/AFP)

2025年9月11日,民眾在美國猶他州奧勒姆市市中心公園(Orem City Center Park)臨時設立的紀念處舉行燭光悼念,悼念前一天在猶他谷大學公開活動中遭槍擊身亡的柯克(Charlie Kirk)。(攝影/Melissa Majchrzak/AFP)

索引
高中就出道的保守派KOL,爭取年輕選票深受川普信任
大學院校裡的Prove Me Wrong踢館辯論,吸引右翼學生表達
槍手謀殺意圖明顯,目前仍在逃
用辯論方式推動對話的公開場合,卻陷入政治暴力的失控邊緣遇害
後續 / 迴響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