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3.0十年計畫將在2026年1月正式上路,擴大照顧族群、醫(療)照(顧)整合,加入智慧科技、安寧善終、積極復能、提升機構量能等,期待老有所終、年輕失智失能者也皆有所養。
經歷20多年的長照制度整備,我們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迎來長照3.0的:
☛ 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逾20%。
☛ 台灣人的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需要長照。
☛ 國衛院推估,逾115萬人需要長照服務。
☛ 台灣出現第一家上市的長照機構集團,長照迎向資本市場。
☛ 2025年,台灣的社福移工(含家庭、機構看護工)突破25萬人。
☛ 80歲以上長輩免巴氏量表能聘請外籍看護工,重症者憂心被拋下。
☛ 家戶人口平均2.4人,「家庭照顧者」正在消失。
☛ 老老照顧比例超過30%。
☛ 照顧殺人悲劇不停歇,據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近5年共35件。
衛福部公布的長照3.0八大目標的藍圖,在接下來的10年中,真能罩得住愈來愈老的台灣嗎?長照2.0九年來的沉痾,是否能在3.0中脫胎換骨,是重要的提問。諸如:長照資源分配避重(度)就輕(中、輕度)、給支付制度與品質要求的扞挌、各級個管與照顧人力不足、移工如何鑲嵌入長照人力版圖、醫療與長照的整合等等,在如今公布的長照3.0計畫資料中,還見不到令人放心的實質解決路徑。
我們需要長照3.0伴著台灣老去。長照2.0原本存在的問題,不會因「AI生成照顧計畫」等炫亮科技辭彙,就讓人移開目光;因為「照顧就是生活」,是失能者與家人每分每秒都在經歷的真實。在長照2.0與3.0之間,還有多少未竟事宜與制度斷裂?在加入醫療與智慧科技助攻之後,又該如何磨合與補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