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首版《急診安寧緩和醫療指引》發布,希望讓急診不只是搶救,也能成為病人好好離開的起點。這一年來,我們走訪了北中南數家醫院,看見推動者的熱情,也看見制度還沒準備好的現實。
他花了很多時間,讓孩子們有機會理解與哀悼。可能沒有收入沒有KPI,但這段與家屬深度溝通和陪伴的時光,帶來的醫病之間的價值無法估量。
急診快崩潰,醫護哪有時間談安寧?中小型醫院是社區安寧主力,但多數連起步都還沒開始⋯⋯
當「依法行政」掩蓋了不義:無論是創新或永續的都市治理,都不會從一場強拆腳本開始;但制度的沉默與失能,將以一場過早執行的拆除行動,輾壓「以人為本」的永續可能。
瑠公圳迫遷案除了走遍國內民事、行政、憲法法庭外,也得到國際反迫遷法庭的關注。11年了,老宅真的將倒數計時、要被強制執行拆除?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