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S4EP63】

烏干達後,還有更多學工?記者發傳單、學緬語,走進服務業、科技廠裡,看見東南亞學生包機來台的真實
(攝影/蔡昕翰)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一年多前,《報導者》接獲讀者來訊:「在機場看到好多東南亞年輕人,他們不太會講中文,真的是來念書的嗎?」 帶著讀者的疑問,記者們將自介及聯絡方式翻譯成各國語言,到招收大量東南亞學生的私立高中職門口發傳單,或進到緬語禮拜和社區大學緬甸語課,試圖打入學生們的圈子。步步追查下發現,這群16歲到20歲左右的東南亞學生來自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緬甸等7個國家,只要考過最初階的華語檢定,就能以「僑生」身分來台就讀「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也就是俗稱的「3+4專班」。 在3個月實習、3個月學習的制度裡,這群學生漸漸成為台灣服務業、電子業基層勞動生力軍,但多數為「續命」而招收大量僑生的學校,卻未能提供適切的學習資源⋯⋯ 這集,你會聽到完成僑生先修班、正就讀大一的Kyaw Kyaw分享,東南亞學生透過不同管道來台念書,教育品質與生活方式會有哪些不同?為了生存打工的他們,會遇到哪些困難?我們的學校及工作場域,是否真能將來自東南亞的年輕人們,培育成續留台灣的人才? (來賓|緬甸華僑學生Kyaw Kyaw、《報導者》記者許詩愷、謝馥伊;製作團隊|李雪莉、藍婉甄、陳思樺;攝影|蔡昕翰)

訂閱The Real Story

感謝您的收聽!邀請您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The Real Story》,及早接收更新通知,節目資訊不漏接!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