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S4EP54】

農地不能做魚塭,卻會長工廠?嘗試解決50年土地使用亂象的國土計畫,為何變成政治擂台?
(攝影/林彥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把各縣市土地重新整合、依照特性進行功能分區,並且杜絕地主隨時可申請變更地目所造成的混亂,看起來立意良善——但為何《國土計畫法》卻讓雲林縣政府劍指屏東?這部一般人幾乎難以搞懂的法案,其實與你我未來的生活空間息息相關。 立法10年後,《國土計畫法》經歷漫長的規畫期程,終將在2025年上路,將全國「非都市計畫土地」從目前《區域計畫法》中的11種分區,轉換成《國土計畫法》下的4大分區,解決過去「既破碎又僵化」的土地利用現況,讓地方政府有更多管理彈性,同時也負起妥善規劃、以計劃引導使用的責任。 然而,「農業發展地區」卻成為各縣市爭點——屏東縣的「最優良農地」(農1)面積從4萬公頃降為5千多公頃,將多數私有地劃為農2,引發其他農業縣市不滿;被劃入農1的農民,是否等於失去彈性變更土地使用目的的權利? 而在「農民權」的爭議之外,政大地政系副教授戴秀雄認為,被劃入「城鄉發展區」的「未來辦理重大建設地區」(城2-3)更需審視,他也批評桃園市將大量平地農田轉為潛在開發區的做法,前後兩任市長一以貫之,有如未規劃就先「圈地」,可能讓投機炒作有機可乘、農民卻蒙受損失風險⋯⋯ 這集,一起從頭理解《國土計畫法》到底是什麼?為何規劃學界咸認不該再拖,而立法院不分藍綠,卻傳出暫緩的呼聲? (來賓|政大地政學系副教授戴秀雄、《報導者》記者林雨佑;製作團隊|方德琳、藍婉甄、汪彥成;攝影|林彥廷)

訂閱The Real Story

感謝您的收聽!邀請您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The Real Story》,及早接收更新通知,節目資訊不漏接!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