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S4EP31】

死牢中定下的「人生清單」:當志工、學廚藝、談戀愛,走出冤獄後,謹守與父親之約展開「平凡之路」
(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1995年,「蘇建和三死囚案」死刑定讞後,為鼓勵兒子不要放棄救援的希望,重病中的「蘇爸」,仍在每次的探視中期許兒子不要失去目標、一起列下「未來」想做的事——即便當年的父子都仍不知道,是否有平反出獄的一天。

「當志工、孝順母親、與父親合開一間好吃餐廳、持續學習、成家有個幸福人生。」2003年,32歲的蘇建和終獲無罪開釋;蘇爸沒能等到這一刻,但他當年與兒子定下的五項「人生清單」,成為蘇建和回歸社會的生活動力。

現年53歲的蘇建和除了孝順母親,還當起人權志工、投注司改工作;更為一圓開餐廳的夢,讀二專學餐飲;也持續深造,拿到人權碩士學位;最後,雖然談了兩場戀愛,但始終沒有機會組成自己的家庭,雖然遺憾,但他把朋友、同事視為自己的家人⋯⋯。

蘇建和三死囚案,是速審法實施後,死刑犯逆轉獲判無罪確定的首例。但1991年的命案,未因刑事無罪定讞劃下休止符。直到今年6月,受害者家屬當年提出的刑事附帶損害賠償,仍在民事法庭審理,全案將在10月31日宣判。

從19歲纏訟到53歲,蘇建和稱這宗冤案他「背了一輩子」,也改變他的一生。但他說此刻「心中沒有恨、只有愛,」因為父親生前總告訴他:爸爸付出一切的努力,不是為了救援一個充滿怨恨的人,而是要他過上幸福平凡的人生。

(來賓|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發展資源經理蘇建和;製作團隊|詹婉如、汪彥成;攝影|楊子磊)

訂閱The Real Story

感謝您的收聽!邀請您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The Real Story》,及早接收更新通知,節目資訊不漏接!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們十歲了!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

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我們十歲了!

謝謝你關注《報導者》,自2015年9月,我們靠社會大眾的贊助走到了今天。邀請你點進十週年線上策展,了解我們如何和讀者一起走過這10年。

報導者的十年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報導者十歲了!
報導者十歲了!

看見改變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