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S2E147】

27歲時,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明天:我是愛滋帶原者,這是我經歷的、我想說的
散落在生命樹下的紅絲帶。(攝影/余志偉)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不吃藥會死,但感覺吃了也會死。」1998年,拉拉發現自己確診愛滋了,27歲的他是家裡不能倒下的經濟支柱,那時台灣雖已引進雞尾酒療法,但療效好壞仍是未知,吃藥卻是生不如死——醫師要拉拉在8點、16點、24點準時吃下每次11顆的藥,每到深夜的第三次服藥,面對塑膠味、噁心感與副作用,身體往往不自主地發抖,就算用啤酒壓異味,仍得拉鋸一小時才能吃完。

如今,醫學進步到一天只要吃一顆藥,甚至兩週打一劑針就能穩定控制,科學也證實只要檢測不到病毒量,擁抱、共食都不會傳染(U=U);但數十年前「黑死病」、「男同志」等歧見標籤卻已深刻在社會裡,仍有醫師視帶原者為洪水猛獸,長照機構也以百般藉口推託,法律仍明文把愛滋與犯罪掛鉤⋯⋯,拉拉至今都不敢告訴家人、20多年來也不斷推開所有愛情緣分,每天除了控制愛滋的那一顆藥,還要吃10顆身心科藥物,幫助他對抗外界壓力。

今年是台灣啟動愛滋(HIV)「雞尾酒療法」25週年,當科學已能成功對抗HIV病毒之後,人類可以戰勝不理性的恐懼嗎?這一集,拉拉要分享他「多活20年」後的人生體悟,分眾報總監惠君與醫藥記者陳潔則從醫藥與社會發展對照,告訴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個疾病與感染者們——她被先生傳染後的勇敢故事、也有愛滋寶寶無人收養的難受記憶——問題不在於愛與性,而是病毒;可怕的不是疾病,是汙名。

(來賓/拉拉(化名)、《報導者》記者陳潔;主持/楊惠君;製作團隊/藍婉甄、陳思樺)

訂閱The Real Story

感謝您的收聽!邀請您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The Real Story》,及早接收更新通知,節目資訊不漏接!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