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評論

張美陵/省思「全國美展」攝影比賽1:美術館的「攝影藝術創作」比賽
100年第一屆「全國美術展」攝影類-金牌獎。陳長志,〈琥珀封景 Package Landscapes in Amber 〉,2011。彷彿是湖光倒影的奇幻妙景,光影色調的層次,清晰的細節,引導觀眾進入一個詭譎迷離的原始叢林,或是恐龍出沒的侏儸紀。其實是來自生活裡常見的食物,一個松花皮蛋的切片,卻能夠打開想像,轉化成為令人好奇探索的異世界。當年全部 720多件的參賽作品,大多是老套的沙龍美感,這作品的清晰觀念、超現實的詭異,不同於當時主流的唯美主義。(照片提供/陳長志)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And I have to believe that you were sent here for a reason. And even if it takes the rest of your life, you owe it to yourself to find out what that reason is. 我必須相信你(超人)被送來這裡是有原因的。即使這需要你的餘生去發現,你應為你自己找出那是什麼原因。 ──《超人:鋼鐵英雄》,2013。
關門大吉或擦亮招牌

台灣缺乏攝影藝術市場,以及缺乏其他可以支持攝影藝術創作的資源,例如:教育、研究、推廣、補助、國際交流機會,使得攝影比賽成為眾多攝影愛好者的競逐目標。

自從民國100年「國立台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的「全國美術展」(簡稱「全國美展」)開辦以來,今年是第10屆(註)
本文寫作與發表期間,民國109年的第十屆「全國美術展」尚未公告得獎名單,所以第十屆沒有列入討論。
。因為是美術館的獎項,許多人認為「全國美展」代表很高的榮譽。

「全國美展」是目前台灣唯一的美術館等級的攝影比賽,具有帶領風向的作用。歷經9屆,現在是時候思考些問題,例如:「全國美展」攝影比賽獎勵了什麼藝術?培育了什麼藝術家?帶動了什麼價值觀?

國美館有能力舉辦精彩的「亞洲藝術雙年展」與許多當代的藝術展覽,展現的是時代前瞻的創意藝術。然而「全國美展」出現在國美館,相較於國美館的其他展覽,已經成為一個突兀景觀。

「全國美展」的行政人員,每屆都努力改善徵件辦法,也屢屢與評審討論改良之處。評審也盡心盡力,以自己的專業知識評選作品。但背負著「省展」包袱的「全國美展」,在當前「全國美展」媒材類型、評審組成的模式之下,無論後端的比賽辦法細節如何調整,「全國美展」的結果總是令人覺得不夠當代性,沒有走在時代前端(cutting edge)。

有些人主張
王嘉驥,〈「全國美術展」該是再度停辦的時候了!〉,《今藝術投資》320期,2019,第76頁。
「全國美展」應該停辦了,認為「全國美展」的成立就已經是開了時代倒車,仍是老舊思維的復辟,這是沒有靈魂與時代意義的展覽。也有人從攝影得獎作品觀察,攝影與繪畫已被電腦繪圖融合,藝術類型之間的差異愈來愈小。「全國美展」媒材分類的比賽,還有意義嗎?台灣的攝影藝術如何堅持「媒材類型」而且是當代?這是「全國美展」存有本身的困境。
「全國美展」為誰而舉辦
台灣缺乏攝影藝術教育,導致眾多的攝影愛好者(相對於少數的認真攝影藝術創作者而言),長期以來,已被唯美形式的思維框架制約太久(註)
台灣的攝影人士有不同的性質,此處暫時分類為一般通稱的攝影愛好者,以及相對而言的,認真的攝影藝術創作者。欲知詳情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歷屆「全國美展」雖然獎勵了某些精采作品,但整體而言,回應時代的力道不夠,沒有帶來太大的感動與啟發。

例如,刻意擺拍演出的旅遊攝影,偽裝關懷見證的人文攝影,已經是國際眾知的問題。這類根本不值得花時間提起的攝影,居然可以屢次在「全國美展」獲獎,讓人覺得攝影藝術太廉價,這根本就是狠狠的砸了「全國美展」的美術館招牌。

這只是一例,很可能因為「全國美展」屢次邀請那些偏好唯美形式、與當代的台灣社會脫節的評審。為何從地方美展到中央美展,擺脫不了陳腔濫調攝影的夢魘?是否「全國美展」仍然把攝影藝術當作娛樂消遣而不是知識領域?

多年以來,資源稀少的情況,熱心人士推動台灣攝影藝術的發展,例如:展覽、座談、演講、出版,攝影節、博覽會、交流活動⋯⋯從民間社會累積形成台灣攝影藝術的知識領域。就算沒有超英趕美,那也是許多攝影家多年努力的成果。然而「全國美展」沒有反映出台灣攝影藝術的前端發展,遑論落後於國際攝影藝術的現況。

國立的美術館應該是從國家高度,為藝術文化的長遠發展著想,發揮專業美術館應該有的功能,它的核心精神更是作為一個教育機構。但期待了9年之後,難免疑惑,「全國美展」如何彰顯了國美館的專業?為何如此苦心「念舊」?是誰需要「全國美展」?「全國美展」是為誰而舉辦?

難道我們不是生活在當代?為何美術館等級的「全國美展」被認為老舊保守?無力回應時代變化?

Fill 1
張美陵、全國美術展、攝影比賽、美術館、攝影藝術創作、比賽、張哲榕
100年第一屆「全國美術展」攝影類-入圍。張哲榕, 〈無瑕的愛Flawless Love〉,2010。這件反主流的作品是「全國美術展」所有參賽作品少見的,可謂是異類。它關注的是身體、情慾、性別、流行文化、全球化、青少年次文化、消費社會、科技媒體與自我認同⋯⋯大膽挑釁台灣攝影唯美的形式主義與寫實主義。可惜這作品的無厘頭情色,不合當時的評審品味。張哲榕持續創作,後來的作品,曾經有兩批被日本「清里美術館」收藏。很可能他是第一屆攝影得獎者裡,唯一的攝影藝術家,作品被國外藝術機構典藏。或許這是一個例子,「全國美術展」評審在現場當下的判斷,很難發掘具有持久潛力的藝術創作者。(照片提供/張哲榕)
「全國美展」的身分認同危機

假設的說,「全國美展」的舉辦是無政治性的,不受政治權力干涉的,能夠獨立自主的發揮專業美術館的決策與執行能力,那麼「全國美展」的身分,取捨於兩條路徑之間:

其一,如果「全國美展」認為自己就是承續「省展」,無論今夕是何夕,因循「省展」邏輯操辦,結果就是目前情況。同樣是美術館等級的藝術創作比賽,與「台北獎」「高雄獎」相較之下,「全國美展」受限於傳統藝術類型的美感形式,而較少當代創意。

早期「全國美展」攝影比賽,與「地方美展」極其類似,雖然第5屆明顯轉變,但之後又逐漸偏向美感形式。歷年來「全國美展」發掘獎勵了某些傑出作品,對於來自各行各業的攝影愛好者,也有些影響。

分析歷屆「全國美展」得獎作品,整體而言,「美感形式優先」大於「觀念文本優先」、「視覺性」大於「概念性」、「畫面構圖」大於「主題內容」的作品,歷屆比率佔了大概75%~95%。

人數眾多的攝影愛好者(相對於少數的認真攝影藝術創作者而言),認為美感形式就是藝術。他們大多以為參加「美展」的作品,必須是美美的作品才能得獎。很可能有些評審亦是如此想法,他們心裡有一個衡量構圖美感的準則,多年堅持不悔。

整體而言,歷屆「全國美展」偏向於「地方美展」屬性,更像是「地方美展」的近親繁殖,只是重複既有已知的規則教條,對於攝影藝術教育而言,並無太大提升。

其二,如果「全國美展」認為自己就是美術館等級的比賽,有其視野高度,那麼就應該彰顯這個美術館身分,積極的與「地方美展」做出不同的品牌定位、品牌區隔,思考「全國美展」存在的意義。什麼是當代的「攝影藝術創作」?應該成為思考的重點,而不是局限於過時的攝影類型概念以及緊跟著它的美感形式。

攝影可以是文學、社會學、大眾傳播、文化研究,但在美術館的「攝影藝術創作」比賽,攝影首先應該是被當作思索「當代的藝術問題」,從這基礎上,論及作品的社會文化歷史脈絡。「全國美展」對於評審的邀請、衡量評審資格的適宜性,也應該基於如此專業知識。

國際上有許多重要的攝影創作獎,例如為了紀念某位攝影大師而成立的紀念獎,尊崇大師風範之外,最注重的還是當代的創意,而不是最像大師的數十年前作品就會得獎。例如美國的尤金史密斯獎(W. Eugene Smith Grant)、日本的木村伊兵衛獎(木村伊兵衛写真賞)⋯⋯這些攝影創作比賽不會頒獎給幾十年前的形式風格作品。

國際上也有些著名藝術機構主辦的攝影創作獎,例如,荷蘭的「Foam Talent Call」,美國的「Aperture Portfolio Prize」,還有各國的攝影節也都會頒發攝影創作獎,主要目的都是發掘最有潛力、最有時代創意的攝影藝術家。如果這些國際攝影獎項,頒給老套陳舊、毫無創意的投機抄襲,很可能立刻名譽掃地。

從多元藝術文化以及攝影藝術教育的觀點而言,視覺愉悅的唯美主義、構圖美感的形式主義、偽裝關懷見證的人文主義⋯⋯這些老舊思維佔據台灣社會至少85%以上的展覽、出版、比賽資源,為何還需要使用中央政府的公帑獎勵?應該有藝術歷史研究高度的國美館,為何還要以「全國美展」為此類攝影錦上添花?而壓縮那些探索當代的攝影藝術創作者的生存空間?「全國美展」自身存在的意義,在許多關心者眼裡,已經是個危機。

Fill 1
張美陵、全國美術展、攝影比賽、美術館、攝影藝術創作、比賽、新加坡攝影節
「新加坡攝影節」的〈公共告示 Public Notice〉 計畫,這是 2011-2016當時持續進行的攝影藝術創作計劃。這計劃作品呈現展示的方式是「合集」,不是平面的單張畫面。它是當代攝影藝術與社會行動,更像是社會行動而不是傳統概念的藝術作品。這計劃作品是在新加坡公共場所張貼告示的「合集」。 關於情感和在地故事的調查,這個東南亞城市國家的故事,由人民撰寫,講述了喜劇與悲劇、神秘與奇蹟、英雄與惡棍、小偷與情人、政治與虔誠的故事。在一個日益虛擬化的世界中,〈公共告示〉計畫,提醒我們關注物質性,我們仍然生活在物質空間中,在那裡機會和相遇得到了引導和協商。攝影藝術與在地社會文化結合的創作方法,這是當代很重要的發展。相對於現代攝影強調的美感形式本身,當代攝影藝術更重要特色是計劃概念的走入社會。台灣攝影者大多看不懂這種沒有美感形式的計劃作品,它也極大可能會被台灣評審丟進垃圾桶。這計劃作品是用來對比台灣很多攝影者為了比賽只做單件平面的美感形式作品,再無後續(請看本文最後章節的敘述)。(照片提供/新加坡攝影節)
殷殷期盼「攝影藝術創作」人才培育

很多人認為,「全國美展」改變不了的,讓它去吧。本文從攝影藝術教育的出發點,希望「全國美展」脫胎換骨、擦亮招牌,更積極承擔「攝影藝術創作」人才培育的功能。

比賽得獎並不保證將來就是從事藝術創作、或成為專業藝術家、或從此人生一帆風順。得獎是一種鼓勵,在這條蜿蜒曲折的藝術道路上,或許也是某種價值觀的象徵。

國際上大多的藝術家,多年心力投注在創作一個主題、持續思考相關的問題,而累積深度與實力。然而,「全國美展」歷屆得獎作品,很多是為了攝影比賽而生產的,得獎之後,大多攝影者對於這主題再也沒有後續發展,對於台灣攝影界也沒有實質影響。「全國美展」獎勵的很多是為了比賽而製作、炒短線的投機取巧;極少是為了藝術理念而長期誠摯創作的作品。

在藝術資源稀少的台灣攝影界,如果「全國美展」可以更有前瞻性,更鼓勵回應時代的創造力,更發揮藝術教育的功能,或許可以彌補台灣攝影藝術教育的匱乏。

感謝許多攝影藝術創作者對於本文的協助,大家都希望能夠促進更好的「攝影藝術創作」環境。他們對於「全國美展」的看法與建議,基於當代的「攝影藝術創作」的認知,認為美術館的「攝影藝術創作」比賽,應該是走在時代前端的。

全世界美術館的藝術創作獎項,都是獎勵前瞻的藝術,我們對於台灣美術館的「全國美展」卻需要如此殷殷期盼?或許我們只是癡傻的狗吠火車⋯⋯。

把「全國美展」當作討論台灣攝影藝術發展的眾多問題的切入點,本文討論「全國美展」的角色定位與社會脈絡、獎勵的目標與對象、「現代美術攝影」與「當代攝影藝術」、攝影的「媒材特殊性」、攝影藝術教育倫理、評審機制與困境、多元藝術文化⋯⋯等諸多面向的相關問題,希望「全國美展」更能貼近台灣攝影藝術發展的脈動。

(未完待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