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張家瑋/穿越繽紛罩袍,走入台北清真寺的齋戒月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每年的回曆9月,是伊斯蘭教的齋戒月,穆斯林每天必須在日出後、日落前的期間齋戒。齋戒的用意,是透過身處在生理需求匱乏的狀態來鍛鍊心性,以及表現對真主阿拉的忠誠。此外,齋戒月也像是一個轉捩點,人們透過節制飲食的方式來贖罪,希望在經歷這段過程之後,過去一年所犯下的罪行能夠得到原諒,如同重獲新生一般,回到純淨的狀態。

許多人仍在熟睡的時間,穆斯林已經整理好自己的儀容,虔敬地準備進行禮拜。

清晨3點,台北清真寺的燈火依舊明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廳及清真寺兩側用餐,日出前的這一餐稱為「封齋飯」,即是進入每天齋戒前的最後一頓飯。結束用餐後不久,大廳傳來阿拉伯文的喚拜聲,大意為「阿拉至大,快來禮拜,禮拜勝於睡眠」,提醒人們禮拜的時間將至,讓大家盡快完成淨身,為接下來的禮拜做好準備。日出之前進行的「晨禮」(Fajr),是伊斯蘭教每天五次禮拜中的第一次,也是一天齋戒的開始,長達十多個小時的時間,穆斯林不進食、不喝水,直到日落以後,進行完「昏禮」(Maghrib),一天的齋戒才算是告一段落。

全台僅有9座清真寺,穆斯林常住人口卻達6萬,還有超過30萬名的穆斯林移工、學生與旅客。許多來自不同國度的穆斯林都在這裡禮拜。

齋戒月期間,會有比平常更多的人來到清真寺做禮拜,禮拜之間的空檔,可以看到有些穆斯林躺在大殿後方稍作休息、許多異國面孔的孩童在門口嬉戲等,這些都是台北清真寺在齋戒月時特有的景象。台北清真寺的信眾組成非常多元,除了台灣人之外,也能見到來自印尼、印度、巴基斯坦、摩洛哥、索馬利亞等各個不同國家的穆斯林。在這裡無論你來自何處,每個人見面時都會互道一句「Assalamu Alaikum (السلام عليكم)」作為問候,意為「願真主賜你平安」。

開齋節這天,信徒們穿著自己最美的服飾來到清真寺,鮮豔繽紛。

齋戒月結束的第一天是「開齋節」,它在伊斯蘭文化中,有如台灣人的農曆新年,是一個會與家人朋友共同度過的重要節日。今年(2019)的開齋節是陽曆(國曆)6月5號,早上6點,已經有許多穆斯林陸續抵達台北清真寺,工作人員扛出一捲捲地毯,將大殿外的大廳直到最外圍的入口門廊一路鋪滿,即使已經騰出清真寺內全部能使用的空間作為禮拜場地,仍然不足以容納所有前來的信眾,清真寺前的草地、兩旁樹叢的縫隙,都成了禮拜的場所,穆斯林鋪上自行攜帶的禮拜墊或厚紙板跪坐其上。

隨著儀式的時間接近,停靠在清真寺旁的計程車愈來愈多,人們橫越馬路的腳步也更加急促,信眾的行列逐漸延伸到了路旁的人行道。教長唱誦《古蘭經》的聲音從兩旁的擴音器傳出,穆斯林循著儀式一同做出抬手、鞠躬、跪地、叩頭的動作。清真寺前許多顏色鮮豔的罩袍隨著動作的轉換,形成一幅在變化中充滿秩序的繽紛畫面。禮拜結束後,人們彼此握手、擁抱,互道平安,這天之後的一年,穆斯林們可以再度過著正常作息、不須齋戒的生活。

一位穆斯林朋友說,面對齋戒月的結束,心情是非常複雜的。雖然清真寺裡外都瀰漫著歡喜慶祝的氣氛,但齋戒月的這段日子卻很值得讓人懷念:能夠衣食無虞、不須挨餓,固然讓人體會到自己的幸運,但與信眾們齊聚在清真寺,恪守教義虔誠度過的這一個月,是一段讓心靈感到更加富足的旅程。

Fill 1
在地傳真、台北清真寺、齋戒月
穆斯林在禮拜前,會先以清水洗淨手腳、臉部、口鼻、耳朵、頭頂等部位。
Fill 1
在地傳真、台北清真寺、齋戒月
Fill 1
在地傳真、台北清真寺、齋戒月
一位穆斯林在清真寺大廳進行喚拜。
Fill 1
在地傳真、台北清真寺、齋戒月
Fill 1
在地傳真、台北清真寺、齋戒月
Fill 1
在地傳真、台北清真寺、齋戒月
昏禮結束後,清真寺大廳就變成信眾們享用開齋飯的場所之一。
Fill 1
在地傳真、台北清真寺、齋戒月
Fill 1
在地傳真、台北清真寺、齋戒月
Fill 1
在地傳真、台北清真寺、齋戒月
清真寺中男女禮拜的場域區分地非常嚴謹,唯有年幼的孩童不在限制內。
Fill 1
在地傳真、台北清真寺、齋戒月
Fill 1
在地傳真、台北清真寺、齋戒月
伊斯蘭教的禮拜時間依據太陽的運行而定,所以每天會有些許差異。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