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傳真〉

點亮移工的旅程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在台灣,有將近68萬的東南亞移工(不含行蹤不明者),分別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和泰國,以印尼和菲律賓為多數。他們在台灣的工作主要分為照護、工廠以及漁業勞動力,即所謂的社福及產業外籍勞工。從2001年的資料來看,社福和產業外籍勞工人數均成長了2.22倍,工作地點分別以桃園市和台北市為第一高。

君從何而來,要往何處去?
Fill 1
移工、One-Forty
(攝影/One-Forty/Mori、林彥廷、張家瑋)

我們一般接觸移工的歷程,開頭大致是類似的:周遭親友、公園、倒垃圾時候的街角、新聞上,這些是最常見且第一手認識他們的來源;台北車站大廳每到星期日地板上聚集的移工朋友,我們經過花了5~10秒的時間轉頭看看。然而他們從哪裡來,帶著什麼樣的期待來到這座島,他們來了多久,做了多少事情,什麼時候回去,回去以後要做什麼?若能問出第一個問題,有太多的疑問隨之而來。

聊聊One-Forty吧。我們是一個關注東南亞移工議題的新創非營利組織。起初我們也是從生活周遭的移工朋友開始,一句「apa kapar」便打開和移工朋友認識的大門。

我們經過大量的訪談、規劃移工和台灣人的交流活動,逐漸形塑出移工這個角色是什麼樣子。來台灣前,他們可能已待在仲介所學習移民母國的語言2個月了,同時也被訓練成為好的照護人員;抵達台灣,在工作結束後僅有的假日和休息時間,他們做出很有個性的選擇:青年公園的攝影外拍、活動中心的選美比賽、教台灣小學生《古蘭經》阿拉伯文、練團、酒吧駐唱等等;談到移民工作的結束,他們說,我回到卡拉旺就要準備結婚了、希望可以在我老家旁邊開服飾店、我要幫忙我老公的文具行,然後跟我的女兒住在一起⋯⋯。這些是他們在作為移工以外的片段。

於是我們將移工旅程歸納為4個階段:啟程、上工、生活、回家,在主要的軸線上搭配移工的生活,呈現不同狀態移工朋友的樣貌。希望能完整他們在工作這個切面以外的故事,拉近台灣人理解移工朋友的距離。展覽一共使用4張A1大小與15張A5大小的照片,主線由4張大圖表現,小圖便是在主線上的延伸,從在移工仲介所的訓練開始,在台灣工作、休閒時候的消遣、興趣,直到回去母國後的生活;此外我們也在咖啡座四周的牆面做環形佈展,為了涵括部分移工旅程的循環重複性。

這是2年內我們開辦5個學期的移工人生學校,走過6次在印尼的田野調查,認識超過700位在台灣的印尼和菲律賓朋友所蒐集到的故事。One-Forty一直以來相信每位移工都有他自己的故事,除了培力東南亞移工,讓移工朋友更瞭解自己與未來目標,同時給予實踐目標的能力以外,我們也籌劃各式文化交流活動,創造友善和適合交流的場域,讓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有對話的可能。我們永遠相信這能讓我們走在同理和包容的道路上。

Fill 1
移工、One-Forty
(攝影/One-Forty/Mori、林彥廷、張家瑋)
Fill 1
移工、One-Forty
(攝影/One-Forty/Mori、林彥廷、張家瑋)
Fill 1
移工、One-Forty
(攝影/One-Forty/Mori、林彥廷、張家瑋)
Fill 1
移工、One-Forty
(攝影/One-Forty/Mori、林彥廷、張家瑋)
Fill 1
移工、One-Forty
(攝影/One-Forty/Mori、林彥廷、張家瑋)
【移工旅程 Nonstop】攝影展

One-Forty x 點亮咖啡

2018|6/10 - 8/10|12:00 - 21:30

點亮咖啡|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332號

Mori|林彥廷|張家瑋

Fill 1
移工、One-Forty
【移工旅程 Nonstop】攝影展現場。(攝影/One-Forty/Mori、林彥廷、張家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