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王茜穎/為什麼這麼多小鎮鎮民支持川普?──從城鄉差距看美國大選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我住在佛羅里達,本州握有29張選舉人票,與紐約州並列第3高,加上民主黨和共和黨勢均力敵,選情難測,動輒翻盤,是美國最大的戰場州。日前,發生了兩件事。首先,我意外發現在地的川普競選總部(由支持者自行發起)竟設在一家名為Big Daddy Guns的槍店內,離家10分鐘;其二,我身邊出現了一位總統大選的難民。一位嫁來美國的日本朋友,因為擁槍的鄰居高調立起川普旗幟,並當面指責移民帶來病菌而深感不安,決定搬家。

誰是川普支持者?這個問題深深困擾著我。我的台灣朋友也有同樣的疑問,他們不解的追問:為什麼能選出歐巴馬的國家,竟然也可能選出川普?

誰是川普的支持者?

從媒體報導和民調中,我們拼湊出川普支持者多為貧窮、大學以下學歷、工人階級、並自認為在政治上沒有發言權的中老年白人男性。此外,這些人還被貼上「反移民」、「種族歧視者」的標籤。

而媒體基於獵奇的心態,進一步大肆報導,更過份放大了川普支持者,似乎將支持者和種族主義者劃上等號,大選的討論主軸也始終繞著「種族」打轉。

川普的極右言論,確實鼓動了這些長期隱身在陰影中的仇恨團體,這次選舉機會紛紛積極表態。但極端支持者終究是冰山一角,最新民調顯示43%川普支持者裡,還有其他共和黨員和不喜歡希拉蕊的人。光談「種族」是不是有瞎子摸象的嫌疑?甚至迴避了其他問題?

從城鄉差距看美國大選

以幽默聞名的網站Cracked.com的執行主編及《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翁大衛(David Wong)指出,可能的關鍵是在城鄉差距。

先來看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各地區的投票結果:零星且主要集中在沿海的藍色地區是民主黨的票倉,滿江紅的主要是投給共和黨。

(圖片來源/密西根大學物理系教授馬克.紐曼)
(圖片來源/密西根大學物理系教授馬克.紐曼)

接著看2010年全美普查的都市分布圖。紫色塊狀是人數超過5萬人以上的都市化地區,而綠點則是人口在2千5百到5萬人之間的都市群聚。

Fill 1
圖片來源:美國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圖片來源:美國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兩張圖非常相似。那些在紅海上漂流的藍色小島正是城市。西岸由上而下分別是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聖地牙哥;東岸的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特區、亞特蘭大連成一氣。中西部有底特律、芝加哥;南部的達拉斯、休士頓。

這些藍色城市僅佔美國國土的3.5%,卻有近63%的人口,選出了歐巴馬。而包圍城市的廣大紅海,佔據96.5%美國面積的非都市地區,近4成的人口,傾向支持共和黨。

是的,美國9成以上的地區傾向投給共和黨。但為什麼是川普,而非其他共和黨人?況且,川普並非初次參選(註:他曾在2000年參加改革黨的黨內初選;2011年雖被視為民調最高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人選,但宣布不參選),為什麼這次幾乎讓他走到終點?

全球化經濟下被放生的美國小鎮

一部份的答案,落在經濟全球化下被邊緣化的美國小鎮。2008年以降的經濟大蕭條雖然波及全美,但受創最深的是許多非都市地區。它加速了美國鄉村和舊工業區的死亡。2016年5月發佈的《經濟成長與復甦的新地圖》(The New Map of Economic Growth and Recovery)報告中指出,2010~2014年,全美有59%的郡收掉的店家比新開的店家還多,遠高於上兩波的經濟衰退(分別是17%和37%)。

但同一份報告中指出城市與小鎮的雲泥落差。人口超過百萬的郡囊括了全美58%的新事業,但人口10萬人以下的郡,卻絲亳沒有產業生氣,新事業佔全國比重是0。對照前兩波的經濟衰退,人口不到10萬的小郡(約佔總體郡數的十分之一),正在從美國的經濟版圖上萎縮、消失。

另一份來自全美郡級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unties)的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僅7%的郡在職缺數、失業率、GDP和房價等4項指標上回復到經濟蕭條前的水平,其中包括美國最大的郡,如丹佛、舊金山、聖荷西、達拉斯和哥倫布市。另一方面,16%的郡(遍及27州)完全未達成任何復甦指標。

對此結果,《華爾街日報》的結論是:「人口成長趨緩和產業外移的現實,意味著某些地方可能永遠無法完全復甦。」《經濟成長與復甦的新地圖》作者之一依斯翠特(Emilia Istrate)亦表明:「美國人不是生活在同一個經濟水平上。」

位於西維吉尼亞州,人口不到2萬的麥克道爾郡(McDowell County)是其中一個在全球化經濟下被放生的小鎮。在今年的總統大選共和黨內初選中,川普在這個窮州中最窮的郡拿下91.5%的高票,高居全美之冠。英國《衛報》為此遠赴當地,找尋答案,並拍攝了紀錄短片《為什麼西維吉尼亞州最窮的郡將希望寄託在川普上》

該片以一位郡民對政府的控訴開頭:「這個郡曾為這個州付出過,但這個州已經拋棄了我們⋯⋯政客們必須開始面對困難的真相,那些在華盛頓特區的人也曉得。」麥克道爾郡的慢性死亡,已經持續了數十年。今年1月,郡裡最後一家超市也拉下大門。

如同世界上許多地方,美國的郡往往是因一條礦脈、一片森林、一家工廠而形成聚落,繁榮起來。在1950年代之前,麥克道爾郡曾是全美知名的煤礦城,聚集10萬人口,為當時全州第3大郡。隨著美國鋼鐵業不敵外國的競爭,注定了美國煤礦業的沒落。近來全球對溫室氣體的規範,廉價的天然氣和頁岩油開採的競爭,讓麥克道爾郡的煤礦業奄奄一息。

「(這裡)曾經有很多工作機會。有伐木業、煤礦場⋯⋯修車廠等等。(現在)煤礦場沒了,伐木業完了。」一位郡民說。她目前以拾荒為生。

希拉蕊的計畫是協助美國煤礦業轉型為綠能產業。這讓煤礦工人高度不安。「很多煤礦工人被資遣。它們(政府)提供他們上學,學習新技能的機會⋯⋯可是這些人有的已經老了,他們沒辦法上學,有的甚至是文盲。」另一位郡民告訴《衛報》記者。

轉型很難,但將經濟問題歸咎於政府(推動自由貿易、開放移民)和外來移民很容易,可立刻消除自身的不適感。川普提供了一條捷徑:鎖國。無須改變自己,即可重拾過去榮景。

黨內初選前五天,川普承諾要重啟礦場,讓礦工有工作。有人相信富商川普可以創造經濟奇蹟,也有人雖然懷疑他如何讓煤礦業起死回生,但仍然支持。「人們亟需要希望,」生長於麥克道爾郡,州代表候選人瑟賓娜(Sabrina Schrader)說,「川普說我要再創美國榮景,而他們想要相信一些正面的事情,像是有工作,因為他們想要餵飽他們的家庭。」

美國的小鎮在死亡。在CNN的後續報導中,一位曾在2008年支持希拉蕊競選總統的郡民藍卡利亞(Elaine LaCaria)轉投川普懷抱。「不管開車到哪裡,都看不到美國小鎮了」、「這影響了我們所有人,不只是煤礦業。」

根據CNN/Kaiser的民調,58%的鄉村白人工人階級認為美國榮景不再,57%認為他們的孩子的處境還會更糟(相較下,不到一半的都市白人工人階級認同這點)。

若說希拉蕊的綠能產業藍圖讓煤礦工人不安,共和黨重量級人物馬侃(John McCain)和新秀魯比奧(Marco Rubio)等人與民主黨共同推出的移民政策改革,為美國境內1,100萬名非法移民的合法化鋪路,則讓眾多支持共和黨的美國小鎮覺得受到背叛。投不下民主黨,但又對既有體制不信任,讓「政治素人」成為川普最大的賣點。

回到台灣朋友問我的問題:為什麼這個偉大的國家,能選出歐巴馬,竟然也可能選出川普?我想,我們對於美國的想像往往是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一級城市,是運籌帷幄全球經濟,走在科技尖端的知識菁英。跨出這3.5%的美國國土,你會看到不同的世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