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陳方隅/美國本世紀最大示威衝突的背後:種族問題的深層焦慮、川普策略之謎
5月29日在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市,因「弗洛依德之死」而引發的抗議怒火,開始延燒至全美各地。(攝影/AP Photo/John Minchillo/達志影像)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現在全美國可以說是遍地烽火,超過25個城市實行宵禁(夜晚禁止出門),上千名參與示威的民眾被逮捕,至少已有15州啟動「國民兵」來維持秩序。這次的事件起因是5月25日發生在明尼蘇達州的明尼亞波利斯市(Minneapolis)。黑人男子弗洛依德(George Floyd)被商店老闆檢舉疑似使用一張20元偽鈔,而白人警察在逮捕過程中,以單膝將其壓頸5分多鐘,導致弗洛依德死亡。事件過程被拍下公布,人們看到弗洛依德不斷呼救「我無法呼吸」(I can't breathe.),但警察不為所動。大規模的示威抗議從明尼亞波利斯市開始,迅速遍布全美,「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口號再度成為焦點。

Black lives matter這個口號是來自大約5年前的類似事件。在2014年8月,密蘇里州弗格森市(Ferguson)的18歲非裔青年布朗(Michael Brown Jr)被白人警察攔下臨檢時開槍打死,之後引起全美各地延續了數週之久的示威行動;一年之後,民權團體們提出「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口號,再度進行集會,希望發起更多的倡議行動。然而,這幾年下來,少數族群面對的結構性困境,顯然並沒有改變。

美國近年來一再地出現以下類似的場景。發生事件A之後,好一點的狀況會接以下的事件B,嚴重的話則是事件C。

事件A:白人執法者針對少數族裔(尤其非裔美國人)的過當執法,造成非裔人士死亡,事後各有關當局的處置明顯偏袒執法者。群眾發起大規模示威抗議,要求政府改善少數族裔的權利。

事件B:過當執法者被移送法辦,政府承諾改善相關措施,示威結束(但是後續改善狀況顯然都相當有限)。

事件C:警察以過當手段面對群眾,引起抗議行動的激烈程度升級,相關單位的應對程度也升級,場面失控,示威抗議範圍延燒數天至數週之久。

不過,為什麼這次發生在明尼亞波利斯的事件,會讓示威行動在全國大爆發?為什麼部份的集體行動看似失控?之後會對美國政治(尤其即將到來的大選)帶來什麼影響?

衝突影片在社群瘋傳,引爆連鎖抗議
Fill 1
5月30日在費城,抗議者與警方發生衝突。(攝影/AP Photo/Matt Rourke/達志影像)
5月30日在費城,抗議者與警方發生衝突。(攝影/AP Photo/Matt Rourke/達志影像)

類似這次在明尼亞波利斯的執法過當事件所在多有,但不是每一件都剛好有目擊者,也不是每一件有足夠清楚的影音資料可以在媒體上面發送、給予執法者壓力。而這次的事件之所以會快速延燒到全美各地,有幾個近期原因。

首先,前陣子才剛有一位非裔男子亞伯里(Ahmaud Arbery)在路上跑步,結果遭到兩名白人男性槍殺身亡,但喬治亞州當地檢察官相隔兩個月才逮捕嫌犯、展開調查,5月初時有側拍影片公開,引起全美軒然大波。除此之外,還有好幾個類似案件都引起全國辯論,例如3月時的泰勒女士(Breonna Taylor)無端被警察攔查殺死;5月25日才發生一位在紐約中央公園遛狗的白人女士庫珀(Amy Cooper),遇到一位非裔男子提醒說公園規定狗必須要拴狗鏈,結果報警說該男對其性命威脅⋯⋯這些挑動種族之間敏感神經的事件,都成為了社群媒體上的最熱門討論話題,也成為骨牌效應的一環

第二,最直接影響的是嚴重的COVID-19疫情。一方面是由於大家都待在家中,所以社群網路上的訊息比以往更容易引起矚目。另一方面,疫情對人們生活影響巨大,全美各地截至5月底已有超過170萬確診(且每天增加2萬例)、超過10萬人死亡,各地都實行了封城措施,經濟活動急凍。美國4月失業率已逼近15%,創下該紀錄以來的史上新高,過去10週內領取失業救濟的人數超過4,000萬人。

疫情下的民怨反彈與警方過度反應

在這樣子巨大的經濟壓力之下,從各方報導顯示,少數族群、經濟貧困的人們,是疫情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不只失業率高於平均,死亡率也遠高於平均(報導指出黑人的死亡率是白人的4倍)。他們平常就是在工作上最不穩定,而且最缺乏醫療資源的人們。封城兩個月之下,現在只是各種民怨一次爆發出來。

第三,警方應對示威的方式,激化了群眾反應。在這次的示威行動當中,許多地方出現警察明顯反應過度的行為,例如朝群眾發射催淚彈及橡膠子彈,甚至有警車衝撞群眾。學者指出,警方的過度反應常常就是群眾運動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部分的行動升級之後,當權者又必須要加派更多的鎮壓工具來處理,造成惡性循環。

在這次事件當中,最令人譁然的是,有CNN記者在直播的同時被上銬帶走。根據CBS資深記者喬治(Michael George)的觀察,他認為過去這麼長時間以來,很少看到有警察刻意攻擊新聞記者的,這次卻出現了這樣的先例,而且新聞記者被逮捕的事件在許多地方傳出,這是一個令人憂心的趨勢。

第四,事件發生之後,除了原先和平集會之外的各個群體開始推波助瀾。其中包括各種極端主張的團體,例如無政府主義者(否定政府存在的正當性)、白人至上論者,以及想要趁火打劫的人們,加入到群眾運動當中,並且鼓動暴力行為,針對少數族群所在的街區進行攻擊以及搶劫行為。

雲端上的煽動野心與混戰迷霧

在社群網路上面,各方開始推播大量的訊息,試圖造成混亂(例如學者沈伯洋指出來自中國的帳戶在推的內容;美國參院情報委員會代理主席魯比歐(Marco Rubio)指出大量外來的異常訊息)。種種因素讓許多地方的衝突情況加劇。

Fill 1
6月1日在華盛頓特區,美國總統川普經過在白宮後方拉法耶特廣場戒備的警察隊伍。(攝影/AP Photo/Patrick Semansky /達志影像)
6月1日在華盛頓特區,美國總統川普經過在白宮後方拉法耶特廣場戒備的警察隊伍。(攝影/AP Photo/Patrick Semansky /達志影像)
談到社群網路就一定得提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他的一連串推文也是讓民意更加兩極化的主要推手。例如他在衝突開始升溫的時候,指責明尼亞波利斯市長「懦弱」以致群眾燒毀警局,並說要派國民兵鎮壓。然後他也推了1960年代警方名言:「搶劫開始,警方就要開始開槍(when the looting starts, the shooting starts.) 」(註)
此推文發布後兩小時就被隱藏,原因是Twitter認為川普的文字違反了它們反對「讚揚暴力」的規範。
。華府抗議行動升級,川普推文說保護白宮的特勤人員「很酷」,在白宮裡面很安全,還威脅說:「如果示威者侵入白宮區域,會有最凶猛的惡犬和最可怕的武器迎接他們。」(事後新聞報導顯示,在5月29日晚上群眾示威至華府時,情況已緊急到總統必須移動到地下碉堡以確保安全)

5月31日下午,川普推文說要把「反法西斯主義」(ANTIFA)左翼團體視為恐怖組織,甚至鼓勵其他反對左翼人權團體的支持者站出來,似乎刻意地將所有和平的集會和主張暴力手段的人畫上等號。一直到6月1日的記者會上,川普才將和平集會和暴力抗爭兩者區分開來,但鄭重警告將對暴民採取最嚴厲的手段和懲罰,同時也要求各地方政府部署國民兵,將街頭奪回來。

從川普開始競選以及上任至今的各種言行,可以說是從來沒有把少數族群的權益放在優先位置,他從來不曾在意那些反對他的人們,甚至常常主動去煽動更多的對立情緒,這樣的作風可以說是「始終如一」。

遠因:深層難解的不平等

造成抗議行動一發不可收拾的遠因,當然是美國社會長久以來深層的族群不平等。非裔人士至今仍然在幾乎所有社會和經濟指標上面(例如平均收入、失業率、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入監比例、階級流動率等),跟其他族群相比處於不利的位置。研究指出,在司法程序當中的每一個過程(例如羈押、審判),黑人群體都沒有受到平等的對待。而且,黑人群眾在面對第一線執法者的時候,所面對的風險也是所有族群當中最高。例如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從2015年以來的統計,非裔人士被警察殺死的比例是白人的兩倍,拉丁裔族群面對的風險也比白人高出許多。從報導和我身邊朋友們的觀察都看得出:對非裔人士來說,許多人表示被警察攔下可能都會有「生死交關」的恐懼。

最近幾年,非裔人士面對的狀況以及無力感是愈來愈加深。一方面是由於人們對前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期待很高,總算看到第一位非裔總統,但卻發現整個結構積習難改,少數族裔的地位沒有辦法顯著改善;長期下來,會出現對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人性尊嚴的強烈被剝奪感、以及對政治體制無法解決他們長期困境的憤怒

政治學已有許多研究討論,其實美國內部的歧視心態仍然非常普遍,人們只是嘴巴上不說,但實際上仍然會給予不同種族的人差別待遇,身分政治仍然是政治場域最主要的動員要素。而整個社會上對於平等權益(和其他許多自由派、progressive價值)的追求,也引起了重大的反作用力,讓政策立場較極端的茶黨以及民粹型的政治人物崛起,各種平權相關的法案進展緩慢。

川普持續操弄的族群策略
Fill 1
6月1日,華盛頓特區的武裝警察面對抗議隊伍,在白宮附近警戒。(攝影/REUTERS/Jonathan Ernst/達志影像)
6月1日,華盛頓特區的武裝警察面對抗議隊伍,在白宮附近警戒。(攝影/REUTERS/Jonathan Ernst/達志影像)

由於深層結構問題難解,因此我們難以期待這次的運動能馬上改善哪些族群不平等的狀況。再加上,先前許多爭取少數族裔平權的大規模抗議,也都發生過類似現在的失控情節,很多時候會模糊了和平抗爭群體所提出的重點。接下來的發展就得看後續政客們的回應、公民團體們的串連和行動策略。

這幾年來,川普本身選擇的策略,在在加深了社會上的各種歧見與對立。筆者先前曾經提出一個觀察,川普從競選以來的策略就是去強調不同族群的差異性,然後為人們塑造一個又一個的敵人,把「弱弱相殘」的邏輯發揮到極致。例如他把外來移民都說成是來搶奪人們的工作機會,把中下階層所需的社會福利政策說成是會造成社會負擔的威脅,然後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語言,去攻擊那些所謂「政治正確」的價值觀,大力貶抑人們對平等權益的追求。

更有甚者,許多時候,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加上些許的失控,帶來的影響是會召喚出廣大的「一般群眾」,尤其是平常不怎麼有時間或興趣關心政治的人們。對這群人來說,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從1960年代到現在,政客們面對大規模群眾運動時最愛說的"law & order"。川普日前也在Twiiter上推了這句話。對大多數人來說,最關心的核心價值就是「秩序」,希望抗爭不要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而當秩序的內容涉及不同族群之間階層關係的時候,人們更會希望不要影響到自己現在相對較好的位置。當抗爭行動愈混亂,一般的庶民大眾通常會更加渴望維持秩序,而更少在乎少數族群的平等。我相信,抗議愈延燒,反而對川普愈有利,因為他不只可以轉移疫情大爆發的責任,也可以再次「發揮」他一直以來所使用的訴諸不同群體對立的方式。

是否會有更多人踏上平權之路?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黑暗中的希望。例如,有一些地方(例:佛羅里達州、休士頓等地)的警察和示威群眾站在一起,用單膝下脆的方式表達贊同爭取平權的訴求。單膝下脆對美國社會來說是重要的表達動作,這是在2016年由前美式足球運動員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所發起的表達抗議方式,在唱國歌的時候不起立跟唱或單膝下跪,從那時開始就引起美國社會的激烈辯論:在演唱國歌時表達對於種族不平等的抗議,是否代表不愛國、不尊重國歌和國旗?這樣的抗議方式是合適的嗎?其實,如果美國社會連「怎麼樣表達種族不平等的抗議方式」都是一個重大爭論議題,可想而知,對於改善種族不平等本身的討論會有多困難。但至少願意站出來一起討論以及表達支持的人是有不少的。

在最近的一篇政治學頂級學術期刊上的研究指出,以1992洛杉機的暴動為例,大規模的示威抗議即使是出現暴力行徑,仍有助於增加目標群眾的政治參與行為,並且幫助人們注意到議題的需要性及嚴重性,在長時間內改變態度,更支持族群平等的議題。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的族群平等議題,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們需要持續的努力。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