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王弘毅/打破學術發表的傳統思考:新興學術期刊真等於掠奪式期刊嗎?
(期刊影響指數示意圖,非指涉文中所提現象)(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最近幾年來學術界對於某些新興「非典型」期刊的運作方式多有疑慮,主要原因是這些期刊的的審查過程、運作模式及提升期刊影響力的方法,與行之有年的傳統期刊有所不同;而這些差異導致依靠過去邏輯運作的學術評比,如發表、升等、計畫申請與獎勵等受到新的衝擊與挑戰。如何在這些新興期刊運作模式下,保持學術評比的客觀與公平性,並且持續的創新與進步,就成了學術界必須面對的問題。

新興期刊與傳統的一般期刊有何不同?他們如何崛起?對於一般大眾、科學發展以及學術界的運作又有何影響?我們又應該如何回應這些期刊帶來的挑戰?

傳統期刊及新興期刊,運作有何不同?

在過去,期刊的發行主要是靠科學愛好者、學會,或者是研究機構所發行。例如全世界最有名望的學術期刊之一《自然雜誌》(Nature),最早是英國倫敦的私人團體X俱樂部(Club X)的成員於1869年所創;本人專長的演化學領域裡的頂尖期刊《分子生物與演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則是由美國分子生物與演化學會所主導發行的期刊;動物學界一個傳統期刊《動物學研究》(Zoological Studies),則是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所發行。

這些專業期刊的主編大部分都是該學門內聲譽卓著的人士,他們會邀請其他研究表現優良的人士組成編輯群。這些編輯群會依照投稿的內容邀請適當的審查者審查稿件,並在經過「客觀」的評估後做出是否刊登的決定。期刊本身則是靠著向會員收取會費,以及向訂閱者收取費用來維持。

然而隨著科學研究規模的逐漸擴大,分工也更細的情況下,這些專業期刊逐漸轉向與出版社合作出版期刊。學會本身主要是負責邀稿、審查,而出版工作則交由專業出版社執行。出版社的利益,主要來自向訂閱者收取的費用,以及廣告。

隨著進入21世紀,新興經濟體興起之後,鑑於科學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紛紛加大對於科學研究的補助。科學社群增大之後,期刊的訂閱者也大幅增加,出版社的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於是發行期刊從過去純粹是科學家與科學愛好者之間的互動,變成了擁有巨大利益的商業模式,許多新興期刊也隨之而產生。

新興期刊為了要在原本的領域裡爭取更多關注,於是採取了與過去不同的做法,例如積極的向科學家邀稿、大幅縮短文章審查的時間,並採取「開放近用(open access, OA, 也可稱開放閱讀)」,也就是讀者不需付費就能閱讀文章,以種種方式快速提升期刊本身的影響力。

由於這些新興期刊不向訂閱者收費,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就變成了向投稿者收取刊登費。因此期刊的刊登費也大幅增加,某些期刊甚至向投稿者收取數千美元的刊登費。再加上這些期刊獲利的來源並不是讀者、而是投稿者,因此大量刊登文章才符合出版社的利益。某些不肖期刊於是放鬆對文章品質的管控,以達到大量賺取刊登費的目的,這就是所謂的「掠奪式期刊」(predatory journal)。

何為掠奪式期刊?他們有何影響?

掠奪式期刊是指:優先考慮本身的利益,並犧牲學術成果為代價的期刊和出版商。其特點是提供不正確或誤導性的訊息,在編輯與出版上偏離一般業界的常規做法,缺乏透明度,以及或使用激進和毫無區別的方式廣發郵件招攬稿源。

掠奪式期刊的影響可以分成對於一般大眾、研究人員以及研究機構。由於掠奪式期刊文章的審查方式並不透明,因此其品質無法保證,往往會有似是而非甚至是錯誤的內容。一般民眾如果不具備相當的背景便很容易受其誤導,或是接受其錯誤的結論。

此外由於掠奪式期刊並不被嚴謹的研究機構認可,研究人員如果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投稿這種期刊,可能導致他在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金錢後,其研究成果不受到應有的認可。最後對於研究機構而言,機構內研究人員文章的發表,往往與他們升等、薪資甚至獎勵等直接相關。如果無法分辨期刊之良窳,則會破壞機構內評鑑機制的公平性。

由於掠奪式期刊對於科學知識的傳播,以及科學社群內部的運作有這麼大的傷害,我們當然必須嚴格拒絕這一類的期刊。然而,實際上認定何者屬於掠奪式期刊其實沒有這麼容易。出版界以及學界曾試圖定義哪些期刊屬於掠奪式期刊,但是目前為止並沒有達成共識,甚至是否應該使用「掠奪」這個字眼都有所討論。

就實務上而言,只有少數期刊完全符合上述對於掠奪式期刊的定義。大部分的新興期刊雖然在某些做法有別於傳統期刊的運作模式,例如縮短審查時間、主動邀請投稿、大量邀請學者撰寫回顧文章等等,但至少會在表面上遵守行業內的其他規範。例如某些期刊雖然會不斷的來信邀稿,但是強調他們會公平的審查;有些期刊甚至在文章刊登後會公開所有審查的過程,因此這一類的期刊不應被列為掠奪式期刊。

困難的情況在於,就像我們無法在傳統期刊與新興期刊之間畫出一條明顯的界線,我們也很沒有一套簡單的標準去區分掠奪式期刊以及新興期刊。

新興期刊何以如此盛行?

傳統期刊從投稿到接受歷時從數個月甚至一年不等,但是新興期刊可以把審查期縮短至數週、甚至一週,大幅度地縮短從投稿到出刊的時間。例如筆者就遇過相較於傳統期刊給予審稿人2~3週的審查時間,有些新興期刊會要求審查者在7~10天內審查完畢。

縮短刊登的時間,對於急於升等的研究人員或是急於畢業的研究生有很大的誘因。以台灣大學為例,一年僅有一次提出升等的時間,畢業申請一年也僅有兩次,如果錯過就必須再等半年到一年。如果某人預計在6個月後提出升等,投稿到傳統的期刊可能沒有把握;這時候新興期刊就是一個很好的選項。在學界永遠有許多年輕學者有發表的需求,因此對於新興期刊而言,這些人就是他們最基本的稿源。

其次,許多新興期刊強調「開放近用」,也就是讀者不需付費下載文章。許多人認為這對文章內容的傳播有所助益,因為許多第三世界的研究單位無法支付期刊訂閱的費用,而「開放近用」的模式讓這些單位的人員容易接觸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對於作者而言,愈多人閱讀表示他的研究成果有機會被更多人引用,所以作者也樂見這種情況。因此這對於讀者與作者都有好處。

一個科學期刊是否受到重視,要看的是這個期刊在該領域的排名。有些期刊在整個科學界享有良好的聲譽,例如《自然》、《科學》等期刊。另一些期刊在特定領域有一定的地位,例如筆者專長的演化學領域裡的《分子生物與演化》一向被視為優良的期刊。然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新的期刊不斷推出,一般人很難判斷期刊的良窳,這時候許多人與研究單位就會參考科學期刊引用指數(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SCI是以某期刊在過去兩年被引用的次數,除以該期刊過去兩年發表的文章數量所得到的數值,數值愈高表示文章被引用的愈多,間接反映該期刊被學界重視的程度。

許多期刊為了提升影響力,吸引更多人投稿的同時,也必須想辦法提高自身的引用次數。在實務的操作上,既然SCI指數是根據文章被引用次數來決定的,提高文章的被引用次數就能提升SCI指數,進而提升期刊的影響力。最直接提高文章的被引用次數的方式就是邀請名人寫回顧(review)文章,因為回顧性文章整理了相關議題近來的最新進展,讀者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該學門內新的發展方向,因此也最容易被引用。此外邀請數人一起發行專刊,也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所以新興期刊會更頻繁的邀請學者發表回顧性文章與發表專刊,以增加引用次數。

期刊的引用次數增加,也代表該期刊受到更多的重視,於是又會吸引更多人投稿。在此循環下,該期刊在學門內的影響力就會快速提升,這對期刊本身以及投稿人都是樂見的結果。簡而言之,新興期刊成功的方式需要掌握至少三個原則:縮短投稿至刊登的審查時間、開放近用,以及經常性刊登回顧文章與專刊。

為何新興期刊對年輕研究者有吸引力?
Fill 1
(圖書館示意圖,非指涉文中所提期刊或現象)(攝影/陳曉威)
(圖書館示意圖,非指涉文中所提期刊或現象)(攝影/陳曉威)

除了快速審查之外,新興期刊對年輕的研究者提供了傳統期刊以外新的平台。如前面提過的,傳統期刊會邀請在該專業裡聲望卓著(well-established)的人士擔任主編、編輯以及審稿人,這些人是目前該研究領域典範(paradigm)的建立者或是支持者;對於年輕的研究者而言,如果他的研究方向或是成果不符合該領域的典範,那他的文章被認可的機會將受到影響。這時候這些新興期刊就扮演了提供新平台的角色,由於他的審稿群不同於該領域領先者(front-runner),這讓偏離於領域內共識的文章有機會被刊登。

再者,由於非傳統期刊往往大量發表回顧文章以及專刊以增加其引用次數,他們需要大量的稿源。在該專業中聲望卓著的研究人士基於不同的原因,往往不易邀請為其撰稿。這時候期刊就會向年輕學者邀稿,甚至請他們擔任編輯等職務。許多研究機構會根據研究人員在期刊擔任評審、編輯以及受邀撰寫回顧或專刊文章來評估他在該領域的影響力,這會直接影響他的升等、計畫申請與薪資。因此對於年輕的研究者而言,新興期刊的邀請就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為何新興期刊會成為「問題」?

之前討論過,新興期刊與掠奪式期刊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標準來區分。由於掠奪式期刊對於科學知識的傳播以及科學社群內部的運作有很大的傷害,因此表面上看來與掠奪式期刊運作方式有些接近的新興期刊也成了必須注意的對象。

然而筆者認為,雖然我們必須嚴防掠奪式期刊,但是僅基於新興期刊的某些運作方式與前者相同就把兩者視作一樣而一網打盡,則是矯枉過正。

首先,大部分研究人員對於該領域受到認可的期刊應該都有一定的認識。例如一篇針對義大利46,000位研究人員的調查發現,大約僅有5%的人發表在所謂的掠奪式期刊。這表示雖然掠奪式期刊的定義很難量化,大部分的研究人員都可以分辨在自己領域內真正的掠奪式期刊。

掠奪式期刊會成為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研究機構評估人員成果的方式與他們發表的期刊有直接關聯。如果某人專門發表在所謂的掠奪式期刊,將會造成評審結果被扭曲的。也就是說新興期刊在科學界內造成的問題,並不是某人會誤投掠奪式期刊,而是他可能造成評審不公的現象。

然而,理論上這情況其實不應該發生,畢竟研究機構應該具備足夠的能力區分文章的水準,而不應僅是依靠刊登在何種期刊上來評論一篇文章的分量。也就是說,人員的升等與獎勵應該要直接評估他們的研究成果,而不是那些成果是在哪個期刊發表。

比較尷尬的實際情況是,就像掠奪式期刊的定義無法量化一樣,研究成果的評估也很難量化。學術界評估一個研究者的成就通常是依靠「同儕審查」,也就是某人的學術成就是由相同領域的其他人員來評估。然而在學術社群不夠大(例如像台灣)的情況下,許多領域往往僅有少數的研究人員,彼此可能還有師生或是前後期的關係,這情況不利於公正的審查。因此根據所發表的期刊給予量化的計分,就成了一個解決方式。

然而新興期刊以有別於傳統期刊的運作方式,讓過去根據發表的期刊給予量化計分的設計出現了漏洞。許多新興期刊靠著上述的方式使文章被引用次數增加,在該領域裡超前許多經典的傳統期刊,因此有造成評審不公的疑慮。

建議:客觀、滾動分析每本期刊的特性,修正以期刊排名為基礎的獎勵模式

筆者認為,為了防止這種現象而將所有的新興期刊一網打盡,不但不是防微杜漸,而恰是削足適履了。

首先,面對新興期刊來勢洶洶的競爭,即使傳統的期刊,也開始改變他們的作業模式。例如,本人發現,近年來許多傳統期刊把原本3~4週的審查期限縮短至14天,甚至曾在第10天的時候收到提醒審稿期限的郵件。期刊編輯也被要求在收到審稿人回覆之後要盡快做成決議,以縮短整個審查時間。許多傳統期刊也開始實施開放閱讀,並在訂閱收入減少的同時增加向投稿者收取刊登費。例如《自然》的子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是採取全開放閱讀,也就是所有文章都免費下載,但是它一篇稿件的刊登費需要5,000美元(約新台幣14.4萬元)。

整體而言,不論新興期刊或是傳統期刊都在向相同的商業模式靠攏。開放近用/閱讀可增加讀者,有讀者才能增加文章引用次數,有高引用次數輔以快速的審查時程,才能吸引更多人投稿。而年輕的科學家為了升等、研究計畫,根本不會在乎多花一點錢,只要能把文章投稿至引用次數高的期刊,不論是傳統期刊或是新興期刊。

其次,許多人認為較有公信力的傳統期刊,有一套嚴謹的審查流程,期刊的編輯通常是該領域有一定分量的研究人員。而新興期刊的編輯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年輕研究人員。在這樣的情況下,文章的品質可能無法保證。

然而科學研究本來就是不斷修正的過程,研究結果也因此充滿不確定性。最近發表在《eLife》
創立於2012年,一本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領域、需要同行評審、開放閱讀的科學期刊
的系統性研究發現,有超過半數刊登在CNS
《細胞》(Cell)、《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這三者合稱CNS,為生命科學界裡最頂尖的三個期刊。
裡有關癌症研究的文章無法被重複,但這並不表示這些無法被重複的研究是偽造,或者研究的結論是錯誤的。事實上在一個複雜的系統裡,任何一個小的誤差都可能影響最後的結果,所以不確定性,是所有生命科學研究都會面對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新興期刊。甚至年輕的研究人員受到學門內典範的拘束時間尚淺,比較容易有開放的想法。讓他們擔任編輯或審稿人的好處是,他們可能為學門帶來新的看法。

新興期刊的崛起除了回應新的商業模式,也提供年輕研究者以及不被該領域主流所接受的論點發表的平台。我們應該客觀的分析每個期刊的特性,滾動式的調整真正惡意的掠奪式期刊名單,而不是為了怕掛一漏萬的把所有有嫌疑的期刊都列入掠奪式期刊。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修正純粹以期刊排名為基礎的獎勵模式。近年來科技部生科司在計畫審查階段,鼓勵以計畫以及文章的內容,而不以刊登的期刊為評審的依據,這是一個好的方向。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