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X三餘書店】

謝一麟/從西方攝影家的眼看百年前的高雄──讀《十載遊記》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不管任何切入點,只要是找台灣最早的照片影像,特別是高雄,一定會提到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多數時候,大家定位他是攝影家,看了《十載遊記:現代西方對古東亞的第一眼: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臺灣與中國》,我覺得他也是博物學家,甚或政治評論、國際趨勢觀察家。

但假如我們因此認為日本侵略福爾摩沙純粹是基於人道考量的話,恐怕是對日本天皇與其大臣過譽了。我們或許不該忘記,日本人並未遺忘與中國之間的宿怨,也尚未擁有那看似遙不可及的高尚國格,因此可能會付出昂貴代價為慘遭暴行的日本船員追討公道。 如今事情告一段落,結果我想應該是有利的吧!中國必須清償日本遠征的花費了事,儘管此舉有傷其自尊,卻也可能激勵中國急起直追,說不定還會超越日本以求自保。今日的中國雖然沈滯僵化如此,但我絕對相信以它幾百年來所累積的種種內涵,將來必能在世界各國當中出類拔萃。 中國這道古牆,以古老的傳說和迷信為地基,以腐敗落伍的體制為牆體,時至今日,牆基周邊的泥土正不斷鬆動,不久古牆就會節節變矮,或是遭外力推翻,終至開出一條大道,通往一個體制較健全而進步的政府。倘若採取戰爭方式,很可能只會加速重生的腳步。 ──《十載遊記》,317頁

在日本還沒展開侵華戰爭前,湯姆生就寫下這段文字,並且已預知中國會經過一連串戰爭,但戰後會崛起。放在今日的國際局勢來看,這些文字都還適用。這本遊記不單是攝影家走馬看花的雜記。

湯姆生筆下的高雄風土民情

既是遊記,裡頭不全然都是很嚴肅正經的事。許多當時風土民情,從一個西方外來者眼光,會看到新奇的角度。即便是現在的時空,讀來還是富有趣味。下面這段是他剛登陸打狗港所看到的人事物觀察:

我們上了陸地,接著爬過許多洞穴,洞壁邊緣有如隧石一般堅硬,也像碎玻璃一樣銳利;不少洞穴裡都布有填滿沙土的窟窿,窟窿裡滋生著灌木,和某種類似矮小棗椰的樹木。海灘周圍的濕土呈現深黑色。 我們進入打狗城,此地的熱帶風貌與婆娑成蔭的棕櫚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聯想到馬來群島的村落。不過很顯然地,這裡並不是回教徒或馬來人的世界,因為住家附近有些豬隻,這些豬或是閒逛著,或是守著豬舍的門。最後,我們抵達了傳道所,並受到熱情的款待。」 ──《十載遊記》,266頁
Fill 1
《十載遊記》中的高雄(舊稱打狗)景象。(攝影/謝一麟)
《十載遊記》中的高雄(舊稱打狗)景象。(攝影/謝一麟)

描寫豬的文字很有趣。在這段不長的文字裡,記錄許多高雄的特色。比如柴山周圍的珊瑚礁岩地質,本不適合植物生長,但像是台灣椰棗樹,反而在這樣惡劣的環境可以生長,成為特色植物。文中說的洞穴,可能就在描述柴山的喀斯特地形(鐘乳石洞)。

湯姆生當年從打狗海邊,一直走到荖濃溪,現今的甲仙、六龜一帶。除了地景風貌,也一路拍到許多當時人們的肖像。像是經典的平埔族母子照等等。這些照片,不但提供後來的人研究幾百年前的高雄,更衍生了特別的故事與創作。

2013年蔡明亮的電影《郊遊》,入圍許多國際影展。片中最後一幕,男女主角在在一個廢棄空間,長時間凝視著一面牆,那面牆上有一片壁畫,上面畫著山谷溪邊的石頭。這壁畫不是電影劇組為了拍攝而畫,是真有其景其畫。這地點在新北樹林的台汽廠,藝術家高俊宏有陣子會去廢墟裡頭創作。這張畫,高俊宏就是在畫湯姆生當年在荖濃溪拍到的照片。從西方來的攝影家,拍了幾百年前的荖濃溪,幾百年後,經由藝術家與電影,荖濃溪又去到西方。

Fill 1
《十載遊記》中的荖濃溪景象。(攝影/謝一麟)
《十載遊記》中的荖濃溪景象。(攝影/謝一麟)
跟著百年遊記一起往返過去

三餘書店前陣子有一位非常年輕的讀者,買了《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我好奇問她,是做報告研究用?怎麼會對這書有興趣?她說有朋友推薦,很值得讀。我想那她應該也會對《十載遊記》有興趣,就順便推薦她。並非只有研究者會對這類的百年前遊記、日記有興趣。4月底在三餘舉辦《十載遊記》的分享會,現場滿滿的聽眾。不同世代,各種階層的人,都有不小的潛力族群,會對早期外來者所看見的台灣(照片),所寫下的台灣(遊記)這些出版品有興趣。

陳耀昌原著的《傀儡花》,公共電視要拍成電視劇。接下來應該也會有不少台灣開始與異國文化相遇年代的戲劇會籌拍。關於演員的衣著、生活用品,住宅街屋,要陳設出百年前的樣子,都需要像湯姆生的照片、同時代的遊記日記等第一手史料,才能考究場景場面,人事物等細節,做更細緻優質的呈現。

湯姆生的遊記文字與其攝影照片,像現在流行的VR電影,閱讀(穿戴)上,讓我們自由往返現在與過去,如臨現場。

Fill 1
《十載遊記》中的高雄(舊稱打狗)景象。(攝影/謝一麟)
《十載遊記》中的高雄(舊稱打狗)景象。(攝影/謝一麟)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