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三餘書店】

謝一麟/親愛的路人──李佳燕與林靜儀醫師的診間故事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近年不少醫師出書,寫診間、臨床的故事。我想介紹其中兩本:林靜儀的 《診間裡的女人: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李佳燕的《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這兩本書的核心,是關於:人是否自由?可否自主?尤其是傳統社會權力結構較弱勢的女人與小孩。

會把兩位作者的書一起介紹,除了兩位都是女醫師,還有一個原因。2005年我在黃淑英立委(不分區)國會辦公室當助理時,黃委員著力的重點法案,大多與性別、醫療、勞權有關。其中像《生育保健法》的修法(以前叫《優生保健法》),幾個關鍵的修改點引起社會諸多討論,需要辦公聽會,與女性團體一起去其他縣市辦活動,說明修法理由,爭取社會大眾的認同。

過程中會邀請醫師出席,從臨床與門診遇到的案例,解釋修法的重要性。李佳燕(在高雄開家醫科診所)、林靜儀(當時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兩位醫師,經常參與,很多時候還專程從高雄、台中,趕往台北的立法院來出席相關說明會或記者會(林靜儀現為立法委員)。

直到現在,看這兩本書,才理解為何她們在醫療工作之外,要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甚至到立法院去修法。

從照顧患者身體的醫療需求,到尋找心理的出口

婦產科的門診,會碰到許多需要中止妊娠的案例。有些因為遺傳或醫學的因素,要保護女性的身體健康與日後人生,而不得不為。原本《生育保健法》的立意如此,讓臨床的醫師有法律可以依靠。不過這在社會層面變成道德、生命倫理的爭議,甚至簡化成女性與宗教團體的對立。林靜儀在書中有兩段話,簡單明瞭,跨越問題背後家庭、社會、法律、醫療層面的複雜網絡,直指核心:

「非預期懷孕的議題永遠是反覆討論不出對錯的。但是『沒打算懷孕就該避孕』,是永遠不打折的真理。至於懷孕是否就要結婚?我倒常常跟門診的女人們說,『這男人連戴保險套這種盡到保護你的責任都做不到,你確定要因為他不願意避孕導致的結果,跟他結婚?叫他為你和孩子的未來人生負責?』 倒是如果女人自己想要孩子,也準備好了自己與家人可以好好養育孩子,那值得祝福,也需要支持。」 ──《診間裡的女人》138頁
「沒打算生孩子,卻不戴保險套,這種男人,哼。『假如男生意見和你不一樣,你就自己決定吧。你的能力、家庭支持能不能讓你自己獨力照顧小孩,你可以評估看。生孩子不見得一定要結婚,取決的是你自己要不要當媽媽。』每個女人都有她過不去到某些地方。但是最不該過不去的,是社會偏見和舊思想。盤點自己要什麼、能做什麼,才能勇敢邁出自己的下一步。」 ──《診間裡的女人》136頁

林靜儀說在婦產科診間,與病人相遇的這十幾分鐘看診時間,可能是病人最無助,也可能是她要做出一生重要決定的時候。她要讓病人在短時間內信任她,想從醫療與法律專業,協助受傳統偏見所迫的女人,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女婦產科醫師,久了跟病人就像好朋友、姊妹淘;畢竟產科因為迎接新生命的關係,是醫院中最有喜悅場面的科別,女人們帶著我接生的小孩回來『給阿姨看看長這麼大了』,有時候還能獲得孩子在臉頰上送一個濕濕的親吻。但是,門診或病房裡被疾病困擾的女人、被社會成見所困的女人、得不到所愛的女人、因為疾病或先天限制而沮喪的女人,她們的經歷總是在下診後,一直掛在我心上。有些時候感嘆,有些時候,替她們抱不平。」 ──《診間裡的女人》309頁

診間裡的女人,有人罹癌、不孕、人工流產、生殖器異常、非預期懷孕、跨性別等等,因身體困擾求助,林靜儀讀出她們的苦痛。身體的問題,可以開刀吃藥;家庭與社會加諸她們的難題,林靜儀當頭棒喝,或指引方向,希望她們可以認真思考,勇敢決定,拿回自主權。

有人聽她的建議,找到自己的幸福;有人依然在泥淖的惡性循環中。閱讀這些診間的女人群像,好像跟著她們,和林醫師談話,心裡的壓力跟著被淘洗。也像跟著女醫師看這些診間遭逢的生命故事,故事不斷回返地提醒讀者,人生的幸福,要自己作主,不能把期望放在別人身上,也不要被不合時宜的舊思維束縛。

陌生的女女男男眾生相,透過醫者父母心的有情之眼,成為有意義的路人。文字滲入作者情感,犀利且溫柔地輕拍讀者的肩,囑咐應該療癒自己,或與自己和解囉。

與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和解

李佳燕醫師的診間故事,像是接續婦產科門診的下半場故事。歷經重重考驗,那些來到世上的生命,長大後發生什麼事。家庭醫學科的診所,看的病大多沒有那麼重大與急迫。比如很多家長本來帶小孩是要看感冒或頭痛,李醫師耐心地聽小孩說,讀出許多小孩成長遇到的各種困境。

這些看似該歸類在學業、教養、家庭私領域的問題,跟著身體病徵,來到李佳燕的診間。她看診31年,閱讀了許多以愛為名,對小孩揠苗助長的教養言行。要醫治小孩身體的病灶不難,但他們心理的創傷,可能一輩子都難以療癒。李佳燕焦慮的是,這些內心有創傷的小孩,以後他們自己也會有小孩,他們會怎麼教養小孩呢。

「『我們老師是不瞭解小孩的大人。不過,她有告訴我們她小時候的故事,她的媽媽也是這樣對待她。不瞭解小孩的大人,是不瞭解小孩的大人養大的。』」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181頁

上面這段是李醫師的小病人,雖然家裡的管教方式讓她心裡有傷,但她把創傷變成正面的力量,長大後投入教育現場,後來回到診間,跟李佳燕說的一段話。

李佳燕這本書,不是在談小孩,也不是討論教養的方法學。雖然李佳燕在社會運動領域,經常是理直氣壯;但這書裡的文字,平實且節制,大多是描述現場與轉述小孩的談話。讀者讀了,應該會回想到,自己心裡受傷的那個小孩。即便不同世代,小孩在台灣的成長,大多有著共同的(受傷)經驗:自我,一直被考試分數評斷。人格的同理心、品德、體能、手藝這些都完全不重要。

「孩子,你對好學校的期待,只是希望能跟孩子講道理啊。 我忍不住把男孩擁抱入懷,男孩也緊抱著我,然後竟然告訴我:『醫生阿姨,謝謝你。我很愛你。』 男孩,我也愛你。 醫生阿姨多麼希望自己的手上有一個羅盤,可以指點我們,懂你、愛你的老師所在的方向啊。」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184頁

因為這樣而壓抑、受創,對每個人的日後發展,或多或少都有影響。看《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這些故事,跟著孩子焦慮、跟著抑鬱,但也跟著被李佳燕鼓勵。書中有些孩子,因此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看完書會重新試著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是受傷的孩子?要怎麼與他和解?

「幾年後,阿正從夜校畢業了。他繼續在工廠工作,有時穿著工作服,全身沾滿油污地前來看診。 阿正告訴我:『李醫師,你們家要是有電器壞了,拿來,我幫你修理。都不用錢。』 看得出來,脫離寫考卷、背答案的日子,他反而在工作上,做得頗為得心應手。 去年,阿正工作滿12年。他拿了一張A4紙,希望我幫他貼在診所的公布欄。A4紙上寫著:『〇〇工廠招募現場操作人員,有證照佳,起薪4萬。』 阿正當小老闆了。 我想起阿正父親說過的話:『你不會讀書,也是應該的。沒關係,我們繼續做水電。』 好個明智的父親啊。」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168頁
「我看著姑姑牽著黑熊小孩離去的背影,心裡很酸,但更多的是無止境的祝福。 黑熊小孩來了幾次之後,便沒有在我的診所出現了。 偶爾,姑姑會傳來訊息:『我們今天經過您的診所,孩子特別提起您,說他記得這裡有一個小熊醫生⋯⋯』 『孩子在您的鼓勵之下,努力練田徑,得獎無數,雖然他的學業成績跟不上同學,但是田徑場上的成就,讓他自信滿滿⋯⋯』 我捧讀著這些訊息。牽掛的喜悅化為串串淚水,彷彿父母獲知人在遠方的孩子,如何努力不懈,然後成就非凡後的放心與榮耀。」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206頁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