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司法大變革──國民法官參審全紀錄

台灣司法大變革──國民法官參審全紀錄

2023.9.7 最後更新
根據202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國民法官法》,2023年起國民法官制度正式上路施行,殺人等有期徒刑10年以上重罪,將由「職業法官3人」及「國民法官6人」,總共9人組成國民參審法庭,寫下我國民主進程與司法制度嶄新的一頁:多年來嚴格限於專業人士(法官、檢察官、律師)才得以行使職權的司法領域,史無前例由不具備專業背景的普通人民參與審理與判決。
從2018年起,《報導者》即密切關注模擬法庭階段的國民參審運作實況。今年(2023)7月中,第一件進入國民法官公開審理程序的「季婦殺夫案」於新北地院展開,採訪團隊全程記錄首起國民法官指標案件,以及後續包括台北地院的酒駕致死案、新北地院的單親母殺子案,除了留下歷史時刻的見證,並嘗試從個案罪與罰的討論中,進一步從更廣闊的視野,探問社會問題的結構性本質。
人民參與審判的概念──無論是英美「陪審制」或歐陸「參審制」在西方民主國家都行之有年,亞洲的日本也於2009年正式實行「裁判員制度」。台灣從1980年代末期民主化浪潮湧現之際,就開始著手研議,然而因各方意見不一與違憲疑慮,多年無進展;直到2010年,接連發生法官集體收賄,以及輿論不滿性侵案審理結果的「白玫瑰運動」,整體民意與司法制度鴻溝逐漸加深,加速推動人民參與審判的腳步。
如今走過30年終於上路的國民法官制度,很大程度借鏡日本裁判員制度中,一般人民與職業法官「合審合判」的精神,所有證據與辯論集中在現場法庭活動,完全顛覆過往僅由法律專業者在封閉體制內運作、可以透過漫長時間仔細檢視書面文字資料的審理方式,對法庭中參與的各方、旁聽者乃至社會大眾,都是全新的挑戰:往昔瑣碎片斷的漫長訴訟流程,瞬間轉變成高張力、戲劇化的現場攻防,判決的重量,也帶來艱難的人性考驗。
國民法官的評議過程並不公開,也沒有留下書面紀錄,進入現場的記者不能帶錄音筆與照相機,必須全神貫注聆聽、觀察、筆記,在緊湊的時間與龐大的資料中,提煉與重現法庭現場的交鋒與證言。《報導者》團隊藉由鉅細靡遺的法庭側寫,讓讀者感同身受法庭活動的轉折與細節,將過往距離日常生活經驗遙遠的司法領域,攤開在陽光下接受公共檢視。同時我們也廣邀實務律師、法官、民間倡議團體書寫評論,檢視新制度下的一連串挑戰。
監製|張子午、李雪莉
文字|張子午、洪琴宣、曹馥年、陳潔、林雨佑、黃浩珉、王立柔
封面攝影|林彥廷
攝影|楊子磊、林彥廷、鄭宇辰、陳曉威、林佑恩
設計|黃禹禛
Podcast製作|藍婉甄
編輯|張詩芸、陳思樺、黃鈺婷
社群企劃|陳思樺
Fill 1
風化的罪惡真相:國民法官案首位被告否認殺人,考驗如何運行無罪推定原則

風化的罪惡真相:國民法官案首位被告否認殺人,考驗如何運行無罪推定原則

台中水泥桶屍案,直接證據隨時間風化,被告蔡女堅持否認殺人,但說詞與人證物證完全矛盾⋯⋯重重考驗「無罪推定原則」,以及…
2024.3.7
Fill 1
國民法官審亞斯伯格青年:4天攻防判無期徒刑,創最重科刑紀錄

國民法官審亞斯伯格青年:4天攻防判無期徒刑,創最重科刑紀錄

全台首號起訴的國民法官案件,經歷激辯不斷的10個月準備程序,成為今年最後一宗審理案件。被診斷為亞斯伯格症的被告在22歲人…
2023.12.28
Fill 1
國民法官首件精神疾患殺人案──法庭之外,未解的旋轉門效應與真空的社區支持系統

國民法官首件精神疾患殺人案──法庭之外,未解的旋轉門效應與真空的社區支持系統

今年初一起思覺失調症兒子殺死同病父親的案子,成為國民法官庭首次審理的精障者殺人案。《報導者》全程記錄審理過程,看見被…
2023.12.14
Fill 1
國民法官怎麼面對人類最終極的痛苦跟挫折──母親殺子案,與背後的單親困境

國民法官怎麼面對人類最終極的痛苦跟挫折──母親殺子案,與背後的單親困境

近年單親媽媽殺子案頻傳,法務部統計10年來每年平均11位兒童死於「殺子自殺」。《報導者》全程記錄第四件國民法官案、許女殺…
2023.8.21
Fill 1
當勢單力薄的辯護人遇上訓練精良的檢察體系──國民法官上路後的問題與挑戰

當勢單力薄的辯護人遇上訓練精良的檢察體系──國民法官上路後的問題與挑戰

相較於過去的司法審判,國民法官新制下,檢辯在法庭的攻防張力非常強,而面對經過特訓的檢察官,過往習慣以靜態書狀表達意見…
2023.8.3
Fill 1
黃致豪/參加正義旅行團,或思考人性的艱難?一位辯護人對國民法官上路後的反思

黃致豪/參加正義旅行團,或思考人性的艱難?一位辯護人對國民法官上路後的反思

國民法官制度是讓公民重新複習憲法基本權與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可貴?還是讓大眾參加有職業法官帶隊的「正義旅行團」?作者從…
2023.9.3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