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眼中,搖滾樂團和創作歌手應是一種「更真誠」的演出形式,這些從地下走入主流的獨立音樂人曾經引領台灣社會變遷,他們的詞曲反映現實社會,為青年世代譜下心情,也經常和社會運動並肩同行。而這些歌聲也在流行音樂之後,近十年間吹進中國,讓「聽團」躍為台灣與中國年輕人的熱門娛樂和窺探世界的窗。
台灣主流音樂人早在1990年代進入中國表演,2010年後獨立樂團、創作歌手也陸續進入中國演出。這群新世代的台灣音樂人在中國數以千萬人計的廣大樂迷市場中,接觸了「牆內」渴望自由的人們,試著用作品對話;當中國的主辦單位提供充足預算、大量演出機會,這群音樂人的技術也因此更上一層樓。於是2019年開始,前往中國舉辦演唱會的台灣音樂人之中,演出數量的榜首清一色是獨立樂團、創作型歌手。
但隨中國共產黨加強管制藝文產業,緊縮言論自由,政治與認同的加劇審查,已成為台灣表演者在中國市場發展的陰影。最早從主流歌手和演員開始,不少早已深耕中國多年的台灣藝人便積極附和中共「文化統戰」宣傳,大量轉貼支持兩岸統一的微博貼文,並掀起台灣政府的關注和回應。
緊接著是象徵自由和叛逆的樂團和創作歌手們近年來也相繼跟進「紅色主旋律」,台灣音樂圈瀰漫一種高壓氣氛,他們開始思考表演時是否向中國政府「示好」?試圖在商業和政治壓力夾殺中尋找縫隙,更擔憂著類似五月天或安溥事件的政治壓力來臨,「什麼時候輪到我」,屆時又該如何拆彈?
中國的政治紅線是何時開始,又如何落在獨立音樂產業和創作者身上?表演前的審批機制有多細緻?聊天與串場內容如何被審核?「上台前一刻被要求承認中國台灣」是怎樣的過程?舞台上坐著一位「文化老師」又是在監督什麼?
這些審查措施,在不同獨立音樂人身上,有些滋養成巨大的沉默,有人說自己痛苦於長成共產黨希望的模樣;有人充滿危機意識地看待每份簽下的合約,試著在演出時找到不必跟唱「主旋律」的縫隙。面對中國有形和無形的各種審查機制,受訪者們一致認為,台灣音樂圈像是陷入困頓,沒有人指出房間裡的大象,就依照各自的體感低調行事,但也因此沒有經驗的分享學習,處於更容易各自被擊破的狀態。
透過中國累積資本與經驗的音樂工作者,如何在中國的政治時局下自保?在中國市場是否真的「不唱『紅』就拉黑」?走入極度競爭的台灣樂團、創作歌手,除了「西進」外,還有什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