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友善的政策許諾中,充滿裂隙的照顧網路
三個觀察現場

失智友善環境,我們距離有多遠?

2022.10.5 最後更新
台灣社會快速高齡化,失智症患者數增長顯著。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目前全台約30餘萬人有失智症,代表每13位65歲以上老人即有1位失智者,伴隨而來的照顧議題對家庭是無盡的挑戰與負荷。社會是否建構足夠的社區支持系統,而非由個別家庭承擔?
「失智失蹤」的比例也年年攀升,但走失事件對家庭的衝擊、對照顧策略帶來的影響卻鮮少被看見。我們從一位身兼失智者家屬與研究者的切身經驗與訪談中,看見這個當前無法忽視的現象。
自2018年「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上路以來,種種由上而下的政策以及投注資源,包括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各地區醫學中心設立「失智共照中心」、積極宣導「失智友善社區」。然而,日前台北市發生國小家長反對日照中心進駐校園,具體反映出對失智汙名化的標籤仍揮之不去;而社群關係緊密的原民部落地區,在各式長照評級的規範下,傳統的照顧與互動型態面臨衝擊,甚至失智據點因難以符合評鑑標準而無以為繼。
在扶持失智長輩的漫長旅途中,我們距離失智友善的環境有多遠?有什麼可以現在就努力改善的政策和行動?
監製│張子午
文字│林雨佑、洪琴宣、鄭又維
封面攝影│馬雨辰
攝影│鄭雨辰、張家瑋、馬雨辰、古佳立
編輯│張詩芸、黃鈺婷
社群企畫│陳思樺、汪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