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點名台灣跨國犯罪組織,在亞太運毒鏈中佔有重要角色;同年,美國緝毒局(DEA)首度派遣人員駐台。而過去3年,台灣販毒集團一次又一次在日本、韓國、印尼打破走私安非他命的紀錄。
從金三角、中南半島,一直到東南亞、大洋洲、東北亞,這4,000公里的「長征」,是怎麼被串起?從製毒師、僱用亡命之徒和失業漁工、以幽靈漁船運至各國、開拓市場和銷售⋯⋯台灣的販毒集團是如何運籌帷幄?
為了揭開這個跨境且暴利的毒品犯罪和生意,過去半年,《報導者》與馬來西亞調查媒體《R.AGE》、印尼調查媒體《Tempo》合作,深入毒品販運產業鏈,進入印尼監獄探訪台灣死囚、到台灣少年矯正學校訪談跨境底層運毒的「鳥仔」,同時與台灣六大緝毒單位深入訪談。跨國毒販如何讓數十萬台灣人用毒成癮?而台灣毒梟打造的境外毒品王國,又如何讓台灣蒙上汙點?
過去4年,投注百億元經費的「新世代反毒行動策略」,成為總統和行政院最重要的施政項目之一。雖然毒品查緝數量年年升高,安非他命使用人數也在短短5年間,從每年2萬多人快速成長到3萬多人;台灣人因毒品犯罪而在鄰近國家被關押的人數,超過400名,其中還有不少死囚。
安非他命已成為盤桓台灣的幽靈,施用者面貌不只藍領,白領階級快速增加。我們也深入白領用毒者的人生,了解他們的成癮之路,並採訪了在第一線與施用者接觸的緝毒刑警、律師、醫師、檢察官、法官,他們怎麼看目前的反毒行動對施用者的影響。
COVID-19疫情雖有些許降溫,但過往經驗顯示,為了生計,失業的船員和漁工反容易遭販毒集團吸收,成為海上運毒的便利工具。另一波運輸毒品的高峰很可能才要開始。我們該用什麼策略,告別這揮之不去的安毒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