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台灣急診醫學會發布首版《急診安寧緩和醫療指引》,希望讓急診不只是搶救,也能成為病人好好離開的起點。這一年來,我們走訪了北中南數家推動急診安寧的醫院,看見推動者的熱情,也看見制度還沒準備好的現實。
他花了很多時間,讓孩子們有機會理解與哀悼。可能沒有收入沒有KPI,但這段與家屬深度溝通和陪伴的時光,帶來的醫病之間的價值無法估量。
當醫師成了家屬,看著母親生命走向終點,他束手無策,不以延命為目標的安寧團隊協助他與母親好好告別。這段經歷回過頭滋養了急診醫師的生死觀:「如果病人真的沒有機會了,就讓他舒服地離開。」
急診快崩潰,醫護哪有時間談安寧?中小型醫院是社區安寧主力,但多數連起步都還沒開始⋯⋯
安寧病房、在宅善終、《自主法》上路多年,國人使用安寧緩和醫療狀況卻不如預期;從醫院往社區、居家推廣安寧療護,障礙一關又一關,諸如人力銜接、照護觀念、拿麻管藥都是關卡⋯⋯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