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事

制衡川普:美國大城市要走自己的路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在激烈對立氣氛中上台的美國新總統川普,其執政優勢遠大於前任,他掌握國會兩院過半數席次;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懸缺,川普也能找理念接近的人選遞補,可說是行政、立法、司法一把抓,有利於推動政務,卻因此削弱了三權分立的制衡功能。

但川普治國理念迥異於前任,前總統歐巴馬引以為豪的進步政策──如平價醫療保險法案、保障非法移民權益、環保減排等措施,如今都成為新政府去之而後快的眼中釘。權益因此受影響的美國人,該如何面對「人去政息」的淒涼?敗選下野的民主黨要如何捍衛辛苦打下的政治基礎?

從近期局勢發展來看,民主黨主政的大型城市已經逐漸串連,市長們將以城市聯盟的方式,對抗川普可能帶來的不利局面,進而成為制衡聯邦政府的最重要力量。

在美聲少女悠揚的國歌演唱中,川普(Donald Trump)正式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創下政治素人入主白宮的首例。不過,他的出奇制勝,至今所鼓舞的支持者,遠不如所激怒的反對者。就職當天,華府申請示威遊行的民眾超過20萬人,其他50州與海外地區,另有數百萬民眾上街頭抗議。(註一)
註一:川普曾推文邀請支持者踴躍參加他的就職慶祝活動,希望創下最多民眾觀禮的歷史紀錄。但外電估計,實際捧場人數約80萬人,前任歐巴馬的首次就職,參與民眾則多達180萬人。

專家與媒體不喜歡川普,認為他對於外交、經濟、軍事、貿易等國政看法都「太天真」,更擔心他反覆無常又孤行己意,恐怕會為國家、全世界帶來無可挽回的災難。沒有投票給川普的美國人,則焦慮新政府施政將會衝擊自身權益,或是為了經濟利益放棄道德理念。

2016年11月美國大選後,民主黨一口氣失去了聯邦政府、議會、州政府與州議會的執政優勢。

川普在就職演說時強調,要把政權還給人民(transferring power from Washington D.C. and giving back to you, the people),不會像過去一樣,任由少數人把持利益、代價卻由全民承擔。他保證,未來治國將以美國人的利益為優先考量,竭盡全力解決國內貧窮失業、毒品與犯罪等經濟與社會問題。

話雖如此,如果川普決策有誤、讓國家陷入危機、社會對立惡化,未來至少有兩年時間,民主黨也無法制衡──除非共和黨內嚴重分裂。(註二)
川普競選過程,得罪許多黨內同志,很多人氣得劃清界線,部分政治觀察家因此認為,國會共和黨議員,未必全都願意與川普合作,不過,從選後局勢發展來看,共和黨並未產生嚴重分裂,大體上支持川普的治國願景。
執政顧此失彼,民主黨退守都會區2016年的選舉,民主黨不光是輸掉了白宮寶座,聯邦議長、州長、州議會的選舉結果也不盡理想,參眾兩院席次僅些微增加,重選州長的12個州被奪走3席,州議院選舉也慘敗(註三)
2016年底共12州重選州長,北達科他、密蘇里、印地安那、佛蒙特、新罕布夏等 5 州,都是前州長任期屆滿,由共和黨候選人勝出,並有2席是從民主黨手裡搶得。此外,民主黨主政的蒙大拿、北卡羅萊納州、新罕布夏、西維吉尼亞,其州議會亦由共和黨拿下多數席次。
,因此在聯邦政府、國會、最高法院、州政府、州議會,都屬於弱勢在野黨。

進一步細看基層(county level)選情,可以發現,過去20年民主黨支持者越來越集中於都會區。全國範圍的3100個郡縣,民主黨掌握數目快速下滑,1996年柯林頓連任時仍拿下近半數郡縣,此後每況愈下,2000年高爾(Al Gore)贏700個郡,2012年歐巴馬連任剩下600個,2016年希拉蕊只保住487個

不過,這487個郡縣非同小可,包括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休士頓、費城、鳳凰城等美國最富庶、人口最多、文化最複雜多元、國際化程度極高的大都會(註四)
美國每個州都設有郡縣和市政府,管理更小的自治行政實體,例如:行政小區、學區、保護區、鎮區等等。郡縣是州內基本地理分區,面積介於可從不到100平方公里到超過20萬平方公里,經常涵蓋兩個以上城市或村鎮;另也有城市(如紐約市)地域較大,涵蓋多個郡縣。
,以人口最多的前100大郡縣來看,4年前歐巴馬贏得86個,這次希拉蕊則拿下88個。
希拉蕊在100大郡縣,贏了川普1,200萬票,然後在其他3,000個郡縣,輸川普1,150多萬票。總統選舉若是算人頭,以普選票來看希拉蕊贏了286萬票,更具執政的正當性(註五)
美國史上共有4次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贏了普選票,卻輸了選舉人票。前兩次在19世紀,當時女性還沒有投票權,2000年高爾贏布希54萬張普選票,選舉人票則輸5張,這次希拉蕊選舉人票領先286萬張,選舉人票卻輸了74張,反映著城鄉投票意向的差異擴大。
;但如果看各地普遍民意,川普支持者人數較多的郡縣,比支持希拉蕊的多了5倍以上。

另一方面,歐巴馬卸任前的支持度接近6成,在二戰後12位美國總統中,表現僅次於柯林頓、雷根,但2016年的大選結果顯示,認同歐巴馬的選民沒有繼續支持民主黨。與其說是大家討厭希拉蕊,另一種可能是,城市與鄉村的需求差異逐漸擴大,即便資源分配上盡量公平,受到城市居民歡迎的政策,其他地區居民不見得一樣受惠(或無感)。

1789~2016年總統大選,基層選舉結果。1996年以後(影片第4分25秒),支持民主黨的(藍色)區域逐年萎縮。

目前兩黨立場相反的幾項政策,選民的好惡也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舉例來說,都會區非法移民較多,驅逐他們等於是拆散他們與(合法居留的)家人團聚,許多未成年人也因此失去父母照顧;暖化問題若不改善,大城市多位於沿海低窪地區,承受極端氣候災害的能力,遠不如內陸且人口較少的地區;空氣污染與水源區保護也是一樣道理,城市居民希望保護環境,但落後地區不想犧牲經濟。

此外,社會住宅的供給、全民納入醫療保險等十分理想的福利政策,在物價、房價、地價皆高的都會區,一旦缺乏中央的支持政策與財稅補助,地方政府根本無力獨力推行。

治理65萬人口的華府特區市長鮑瑟(Muriel Bowser)便估計,若聯邦政府不再支持《病人保護及可負擔健保法》(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ACA),近8萬人將會失去醫療保險,而且市政府每年會增加5億美元(約新台幣158億元)的財政負擔。紐約州州長古莫(Andrew M. Cuomo)也擔心,失去5.9億元的聯邦健保補助以後,將無法負擔貧困者醫療補助保險(Medicaid)。

人口較少的地區,社會福利開銷低,卻需要資源振興經濟,都會區「億來億去」的社福開銷,必然排擠了許多地方的發展經費。進步政策需要錢,經濟發展政策也需要錢,民主黨傾向增加企業與富豪的稅收;共和黨則認為,必須降稅鼓勵企業與富豪擴大投資,經濟起飛後,國家財政才能改善。

名存實亡的歐巴馬健保 (Obama Care)

《病人保護及可負擔健保法》(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ACA)是歐巴馬政府於2010年通過、2014年上路的平價醫療法案。

不像台灣的健康保險,美國政府並不介入健保的經營與管理,而是制定規則與罰則、並提供資金補助,強制各州政府建立醫療保險交易平台,進而達成人人納保的目標。

ACA 以多管齊下的方式,讓過去無法負擔醫療保險的3,000多萬美國人,得以被納入醫療照顧體系。法律規定包括:強制雇主與個人投保、拒絕投保需繳交罰款、保險業者不得因個人病史拒保、業者營運成本設定上限、大幅放寬公費補助資格等等。

已經通過的法案,需國會三分之二議員通過才能撤銷,但川普政府仍能透過,減少或取消財政補助,不再強制州政府、保險業者、民眾配合規定等方式,讓醫療保險無法維持平價,或讓民眾無力或不願繼續投保。川普上台第一天已簽發行政命令,要求各部會積極研議,如何降低ACA財政負擔。

不過,川普與國會共和黨領袖都同意,人人都應該享有醫療保障,也表明會以更好方案取代。

市長聯盟  力抗川政

當分配正義、經濟成長無法兼得,川普跟歐巴馬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選擇。然而,美國的聯邦制度給予地方政府相當大的自治空間,川普本人也不贊成中央過度干預,民主黨籍地方首長仍然可以在選民的支持下,相當程度地抵抗聯邦政策的轉向。

紐約市前任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就曾經串連44個州、1,000多個城市,組織宣傳活動,支持歐巴馬推動槍枝管制法案,即便參眾兩院未能過關,仍持續發揮影響力,阻擋反槍枝管制的民意代表最終也贏得了選舉。現任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在川普當選後也表明,要保護移民家庭免於破碎,紐約市警局不會配合川普政府盤查、抓捕、拘留、驅逐非法移民,同時還會提供移民必要的法律協助。

雖然川普威脅要扣減聯邦補助款,但芝加哥、西雅圖、費城、羅德島、洛杉磯、舊金山、巴爾的摩等城市首長,仍陸續表態抵抗川普的反移民政策。白思豪說:「若能結合美國各城市的力量,就有可能扭轉局勢,緩和相關政策的衝擊。」他甚至考慮非法移民的登記資料,以免被聯邦政府用來驅逐非法移民。

氣候暖化、新能源的發展、城市治安維護等議題,也開始被提出來討論,這些城市也許面臨補助被砍的命運,但市議會與選民都相當支持市長的抗爭行動。

城市取代國家?

美國政治理論學家巴伯(Benjamin Barber)認為,英國脫歐、極右派贏得波蘭與匈牙利大選、歐洲出現反難民潮、巴西總統遭罷黜、菲律賓選出屠殺罪犯的狂人總統、以及川普的勝選,都可說是人民透過選票,來表達對於政府無能的憤怒。

美國人對政府的信任程度調查也顯示,1958年至今,民眾信任聯邦政府的比例,從73%下滑到19%(一度只有3%),對於國會民主、共和兩黨的表現,信任程度也從8成左右,分別降至29%、13%。在此同時,卻有超過6成以上民眾,願意相信居住城市的市長、市議員。當然,民選市長與議員為了選票,也盡心盡力讓市民滿意。

政治學者巴伯認為,全球8成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熟悉草根文化的市長比總統貼近民意,若聯手更有能力解決橫跨國境的社會難題。

過去10年,從移民管理、最低工資的調整、性別平權的推動、抗暖化國際合作等事例來看,美國城市都超越聯邦法規許多。也就是說,當國會還在爭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孰優孰劣的時候,許多城市已經透過跨黨派、地域交流,嘗試以分享經驗、創新合作、擴大民間參與等方式,解決所遭遇的難題。

若未來川普政府與地方關係無法改善,城市之間應該會加速結盟,合作對抗不利於自身發展的政策,甚至爭取更多稅金分配比例,擴大地方自治權限等等。巴伯也看好,市長聯盟將會產生自己的領導人,並成為廣大反川普民意的代表。

無論川普是否能願意做得更多,努力彌平嚴重分裂的美國社會,或再次證明外界錯看他、低估他統御國家的能耐,客觀來看,他跟反對者的看法其實有著共通之處。川普不喜歡聯邦政府過度干預,希望能「還政於民」,而失去歐巴馬總統的民主黨支持者,也無法信任新政府,希望聯邦下放更多權力。

也許,並不需要太長時間,雙方就能本於務實,找出雙贏之道,齊力合作,一如川普政見所說,讓美國再次偉大。也許,對政府與領導人失去耐性的民眾,會讓各個城市採取更主動方式,試圖拿回更多政策主導權,也讓美國的分裂與對抗持續下去,直到川普任期結束。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