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對談

楊永智專訪──用愛與和平來傳承影像世代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不要說再見,福爾摩沙!──我的二分之一人生》楊永智攝影個展的臉書活動頁面,隨著一大片資訊洋流漂動,看似滄海一粟、毫不起眼,但是三週的展期卻吸引著某些觀眾的目光,除了展覽,楊永智還安排了好幾場攝影作品分享會、實務討論會。透過自己的個展來拋磚引玉,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對話浪潮,「或許我做得不太多,也沒有非常好,但我希望自己的拋磚引玉,能讓這個圈子或世界更美好」。

從事報導攝影工作30多年,雖然已經脫離第一線新聞現場的攝影,但仍然在一家公益雜誌擔任攝影工作。做為一個用影像見證歷史的人,他仍持續關注世界與社會的轉變。他發覺歷史似乎是不斷循環重複的,對立沒有消弭,反而被操弄、加深。信仰人道關懷的楊永智,長期擔任台灣世界展望會的志工,隨著台灣世界展望會實地探訪第三世界落後戰亂國家,更讓他確信人道關懷這個方向是未來要前進的道路;他也相信,透過影像可以產生人道關懷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與社會更向「愛與和平」靠近一些。「照片的力量足以改變世界,」與著名戰地攝影記者James Nachtwey堅信相同的價值,楊永智將自己對影像的高度和期待就放在那個位置。

「我其實很幸運,」訪談中楊永智對於幾次攝影生涯的關鍵環節都很自謙,包括在1983年進入新聞圈、見證上一個世代更替的尾聲、接著是街頭運動狂飆的年代、找到攝影生涯方向等等。正因為他所處時代的特殊位置,讓他對台灣第一代攝影記者前輩產生了興趣。「身為攝影記者,了解攝影記者的歷史是重要的。」慢慢地他開始跟第一代的攝影記者前輩聚會吃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訪談,梳理現有資料,最後集結成冊出版《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一書。「出版是一件重要的事,這樣東西才能被留下來,」因為影像資產被建立了,透過出版品的梳理脈絡,如此才能有所傳承。

除了目前在執行的計畫,楊永智更進一步希望推動「福爾摩沙人道關懷攝影獎」,實際地聚焦在影像的人道關懷力量,可以想見的是,到時又會有另一場熱鬧的攝影嘉年華。就像是這次展覽期間,出現一場又一場的攝影對話、討論,出現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的精神傳承,雖然彼此所用的語言不同,但大家所關心的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影像和事物。

作品絮語
Fill 1
1989年當時,報社已經是用彩色底片在拍照,這張照片是鄭南榕喪禮時,詹益樺帶著預藏的汽油在總統府前引火自焚,為了傳達現場有火焰的氣氛,雖然這次展覽大都是以黑白階調呈現,但這張特別保留原本的彩色。
Fill 1
這三張並列在一起隱含有「傳承」的意義。 1988年元旦,蔣經國最後一次出席元旦開國紀念大會,唸完一分多鐘的元旦文告之後離開講台。離去前蔣經國突然回過頭來,露出最後的微笑,13天後蔣經國病逝。當時我一看到就快門連拍,其中這張的閃光燈沒有亮,我反而覺得更有味道,不論蔣經國的功過如何,攝影記者就是忠實的拍下現場。 第二張是同一年的7月,國民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蔣宋美齡發表「老幹新枝」的談話後,向大家揮手帕致意,這也是她最後一次的公開談話。同時這次會議主要是投票選舉代理當主席李登輝完成合法程序,正式成為國民黨主席。 第三張即是會後,李登輝(右)當選黨主席,接受謝東閔頒發的當選證書。
Fill 1
台泥前董事長辜振甫不僅是個戲迷,也愛上台演戲,當時我比較不喜歡拍太多台前的表演,有次正式演出開始前,我就跑到後台看看,沒想到遇到準備上台的辜振甫,那天他要上台演出孔明。一開始拍照看他沒抗拒我,於是我就貼上去拍了一些很近的畫面,後來離開小房間時回頭一望,更覺得這個畫面貼近外人對他的印象,反而之前那些很近拍的畫面變得很不有趣。
Fill 1
這是33歲時的林青霞。當時應《時報週刊》的邀請,跟拍她生活的一天,她是一個很很隨和的人,那時她是很紅的大明星,但一點明星架子都沒有,都很配合著攝影記者拍攝!
Fill 1
雖然已經脫離第一線新聞現場的攝影很久,但對於社會上的事情還是會想要參與,像是一些事件、運動、選舉等,還是會想要拿著相機到現場拍照,摒除工作的束縛,反而可以更隨心的捕捉自己想要的照片。這是「聽其言,觀其行」,蔡英文1月16日當選之夜的群眾。同時從第二張照片可以發現,科技轉變進入生活,現場不少人用手機記錄這歷史性的一刻。
Fill 1
楊永智(Yuan-Chih Yang)

楊永智(Yuan-Chih Yang)報導攝影工作者。 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自立早、晚報》攝影組主任、《新新聞》特約攝影、《台北人》雜誌圖片主編、《時報周刊》攝影組主任、撰述委員、《TaiwanNews》攝影主任,世新大學兼任老師、社區大學老師、NGO攝影志工。拍過不少高官權貴與市井小民,覺得心靈最自然、平靜、和諧的算是從事慈善公益活動的人,他們臉上自然洋溢著行善之美,讓你不知覺放下防衛與隔閡,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愛,他們讓人深深感受到《真正的美,乃是因行得美善Beauty Is As Beauty Does.》。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