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攝影

現場導覽

王信攝影展「另一種目線」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王信在展出感言談到,「在從心之年答應北美館的邀請舉辦個人的展覽,像天方夜譚一樣⋯⋯我一向不願把攝影只當做個人表現的東西,我並不自詡為藝術家,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紀錄性和報導性上,點滴記錄台灣社會的變遷,至於是不是個人的藝術並不重要。」

王信攝影展「另一種目線」導覽(上)。關於生平、展覽與原住民部落。
王信攝影展「另一種目線」導覽(下)。關於故鄉台中、澎湖和肖像論。

這次王信攝影展作品大致分為2個類型,一類主題嚴肅且意圖明確,經過嚴密構思及長期計畫而製作的系列報導攝影,這類作品以黑白影像作為傳達媒介,強調報導攝影必須具有客觀的紀錄性和主觀的指導性,報導攝影家的工作在於記錄及結合印刷媒體,形成良知與力量的輿論,進而推動改革社會,而非著重於創作展出,因此王信早年甚少參與展出。另一類是在日常生活或旅遊中,以即興式的單張彩色影像信手拈來,屬於感性與唯美的美術攝影,有時更嘗試以非專業軟體處理影像,傳達心象風景或抽象意念。

王信自1970年起創作至今近半個世紀,除了發表於報章雜誌和展覽的作品,她在1975~77年間拍攝九族原住民,以及1980至1990年代記錄城鄉生活樣貌,留下為數頗多的底片卻多有損毀,經過學生陳惠武全力搶救修復,再經由北美館展覽策劃雷逸婷的梳理,這些未曾公開的珍貴影像終能重現。

「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帶著回顧性質,以作品計畫與創作時間為軸線,集結攝影生涯中具代表性的600件作品、14個主題與系列,除了作品導言,還有王信個人大事記和相關文獻、文件紀錄,首次曝光的學生時期作品、發表關於消逝原住民文化的《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1975),首次完整展出的《澎湖風土記》(1979,1989),2003年開始拍攝的即興數位攝影作品以及藝術家隨筆,另外還有作品多媒體及紀錄片。帶領觀眾進入70年代戒嚴與白色恐怖時期報導攝影的社會氛圍,深刻的記錄台灣社會運動的進程,展現王信對土地的關懷與其深切的人文目線。

★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

Line of Vision—The Photography of Wang Hsin 展期:2016年10月29日至2017年3月5日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3B 展覽策劃:雷逸婷

王信

1941年出生於鹿港,成長於台中市,現居住、工作於台北。1970年代台灣報導攝影先河攝影家。她認為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紀錄性和報導性上,攝影的本質在於紀錄,它是不是個人的藝術並不重要。她以人道關懷為出發,為少數原住民文化與台灣城鄉庶民文化的消逝做見證,傳達不同文化差異應予尊重的觀點。在影像上重視表達的敘事性,硬調子的黑的映像有著沉鬱孤寂的質感,以及準確而溫暖的情感。作品的粗粒子、暗色調性的攝影質感,除了兼具報導與創作,更多是蘊藏其中對於人性的掙扎與期許。

王信於1968~70年自日本東京農業大學畜產學科(四年制)畢業 ,1970~72年自日本東京寫真專門學院商業攝影科(二年制)畢業,畢業後決心走向報導攝影之路,1972~73年赴霧社拍攝賽德克族,1974年於日本和台灣巡迴展出「訪霧社」專題受到矚目。1974~75年間赴蘭嶼拍攝達悟族,1982~83年分別在東京、台北展出「蘭嶼、再見」系列。1975~82年間陸續為藝文作家拍攝人像,1986年以「肖像論」為題展出。1986~96年為自由攝影工作者,主持「王信攝影教室」,1979與1989年拍攝「澎湖風土記」,記錄即將消逝的島民傳統生活與風土景觀,2010年設立「王信的紀實攝影美學映像館」部落格。

導覽人簡介

│黃建亮│

是導演,是新聞攝影師。執導為人熟知的電影《燃燒吧!歐吉桑》、Discovery頻道「聚焦台灣」系列,曾任《紐約時報》駐台攝影師,並且成立亮相館,關於攝影有獨到見解。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