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攝影工作坊──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顏歸真/尋獸.巡守
雨後,森林低窪處,面積大者成湖泊,小則為泥塘、泥巴坑,是許多動物經常使用的環境。泥巴的潮濕特性,可以保留完整足跡,因此,研究團隊經常會刻意在此停留觀察,尋覓野生動物的線索。(攝影/顏歸真)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沿著步道前進一段,必須往林子裡下切。樹藤糾結密布,撥開鋒利割人的芒草,閃過滿地咬人貓,游過潮濕箭竹,帶刺小蘗與薔薇隨伺在側,視野時而廣闊時而閉塞,罕有人跡。手持離線地圖校正方位,茫茫野地裡唯有座標能夠定位彼此。循著獸徑鑽探,沿途常見動物排遺,大大小小深褐色的顆粒,堆於路面,那可能是山羌、野山羊、水鹿的傑作。有蹄類行經,踏在濕軟土徑上深深淺淺的足跡;一整片像是經過翻土整地的野豬拱土現場;偶爾,樹皮殘留黑熊爪痕。荒野,是野生動物的家園。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沿途若發現非自然生成的痕跡,隊伍多半會停留目視觀察,測量規模尺寸,記錄座標周圍林相等,建立當地環境的資訊,並交流討論是什麼動物造成的痕跡。圖左為現職研究助理林子宸,右為前研究助理張鈞皓。(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根據觀察,此窩鋪設材料多採用就近蕨類,以堆疊方式搭建,隆起處相當蓬鬆,應是野豬窩。凹陷處則可能是在野豬群離開,後續有其他大型動物躺臥的痕跡。(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出差時除了巡視自動相機狀況之外,亦有其他任務。此趟路線,正好是研究團隊追蹤中的某隻台灣黑熊出沒範圍,因訊號已失聯1個月,所以在附近進行無線電追蹤,搜尋黑熊或是頸圈的下落。(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台灣黑熊爬樹的爪痕。黑熊共有5趾,爪痕皆平行排列。此例中間3趾最為深刻明顯,屬於相當新鮮的痕跡。(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架設相機時,需留意鏡頭面向的方位,儘量避免朝向正東方、正西方,以防止日光直射的熱能觸發快門。(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位於玉山國家公園轄區,海拔2,800公尺上多霧的森林。稜線布滿箭竹,巨大鐵杉矗立其中,人跡罕至。動物痕跡多元豐富,也是台灣黑熊極可能出沒的環境。(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像人一樣,動物頻繁、集中使用的路徑也會留下痕跡:獸徑。(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為克服地形限制,研究團隊常要因地制宜找到推進的方法和路線。(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於鄰近塔塔加的出勤路線上,眺望玉山周邊的崇山峻嶺。(攝影/顏歸真)

架設在林中的紅外線自動照相機則日以繼夜待命守候,不放過任何一隻觸發它攝影功能的動物。人們平均一季上山一趟,會見一面那忠實靜默的「荒野工作者」,查看它裡外是否安好,為它簡單清潔、更新電力耗盡的電池、抽換容量將滿的記憶卡,以確保監測功能運作如常。檢查完畢後,按下確定鍵──自動照相機整裝完畢繼續上工,人們則帶回滿載的記憶卡,辨讀它辛勤日夜的成果。

近年來,許多關於野生動物出沒的新聞畫面,時常引用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所拍下的照片或影片。畫面裡出沒的動物可能是大大小小的哺乳類動物、田邊棲架上美麗的猛禽、公路旁的石虎、或是台灣黑熊。

生態保育的基礎建立於長年對特定環境、物種族群的追蹤與掌握,累積足夠才能判斷野生動物族群健康與否,並因應變遷趨勢擬定保育方針。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方法亦有多種,不同物種有各自合適的手段。若以野生動物族群監測為例,因台灣山域地形複雜多變,多數動物不易直接觀察,因而「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是相關調查裡經常使用的儀器之一。

觸發相機運作的關鍵為物種的溫度和移動速度,只要和環境溫度有正負溫差,並且在畫面裡移動足夠距離,即可觸發快門。相機因廠牌型號差異,機盒內裝有6~12顆數量不等的電池。視架設地點、動物出沒的頻率與數量,以及是否具彩色預覽螢幕,相機單次運作時間從幾個月到半年皆有可能。若欲應用於長時間的研究計畫,只需定期上山更換記憶卡與電池即可。綜合上述特性,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既能延長野外調查工時,突破人力工作的時數與體力限制,降低成本;自動照相機的定點設置,對環境、動物干擾較少,且由底片轉為數位型的相機,添增錄影功能與擴充記錄容量,可拍攝相對完整而豐富的動物行為,有助於觀察野生動物的生態習性。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清晨的瓦拉米山屋旁,一瞬飛躍的黃喉貂。(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台灣水鹿公鹿具有鹿角、母鹿則無。鹿角成長由鹿茸硬化成鹿角、脫落,週期約為一年一循環。(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台灣水鹿公鹿。(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泥灘地是良好的「track trap(足跡陷阱)」,可以保留細節豐富的足跡,例如特徵完整的動物足印、移動方向、步距等,有利於判斷經過的物種類別。(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玉山林道旁,傍晚現身覓食且不怕人的公山羌。(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動物排遺也是生態觀察的常用方法之一,此為水鹿排遺。(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台幣千元紙鈔上的國寶鳥──台灣帝雉/黑尾長雉。(攝影/顏歸真)

2019年,因緣際會參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玉管處)委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黃美秀教授研究室(簡稱黃美秀教授研究室)舉辦的公民科學家監測野生動物族群工作坊,第一次接觸動物資源調查的專業課程,結業後以志工身分投入其中,協助研究計畫中相機維護與物種資料辨識的工作。直到2022年,玉管處再度委請有「熊窟」之稱的黃美秀教授研究室,辦理「111年度玉山國家公園台灣黑熊族群監測暨保育行動」策略推廣,持續研究台灣黑熊,我也以志工身分參與其中。

此計畫希望能蒐集園區內台灣黑熊的族群現況,為了取得足夠多元的數據資料,較往年擴大範圍與量能,監測範圍遍及玉山國家公園轄區,相機數量高達70台之多。樣點散布於傳統路徑周邊,亦橫跨了數條橫斷縱走路線。如此幅員廣大的計畫,是個探入台灣深山的契機,於是決定採用身為志工的優勢,以此為題,並反過來記錄隱匿森林的主角──紅外線自動照相機。嘗試拍攝每台相機架設處的樣點地景,記錄機器平時的工作場景、動物的棲息之地。

野外族群監測的工作中,相機會因應目標物種而呈現不同架設手法。實際跟隨研究人員的腳步和目光,才能體會每架設一台相機所要考量的細節有多少:從大範圍樣點樣區的評估與劃設,到現場微棲地獸徑的辨讀。研究人員評估著當地出沒的物種,並推斷黑熊可能會從哪裡來?要拍全身像、半身像?是動物經過或停留地?哪棵樹的角度適切?地表植物的生長會阻擋相機偵測與視野嗎?更得計算動物進入感測範圍後,從偵測到觸發快門之間短短幾秒鐘的時間差,唯恐稍有遲滯,只剩動物走遠的空拍鏡頭。以及因紅外線感應,機器對溫度相當敏感,須避免日光照射的高溫觸發拍攝。此外也要和嗅覺靈敏的動物鬥智,用各種方法纏繞、固定相機,盡可能耐得住動物的撥弄玩耍、減少儀器折損比例。

除了架設、巡護相機之外,研究者沿途記錄動物所遺留的各式痕跡,並且測量尺寸和記錄座標,不錯過任何熊蹤:熊掌印、熊爪痕、熊折枝、熊窩、熊排遺等。汗如雨下地穿越森林,時時刻刻凝神觀察,野地恆常展示無數跡象與線索,等待有志之士的心眼,與解謎。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動物的感官發達靈敏,可由嗅覺、聽覺,辨識自然環境裡的異常物件。人類製造的自動相機,採用深色、迷彩外殼塗裝,盡可能融入環境色調。但仍掩蓋不了其異於自然的氣味、或機器內部運作的細微聲響。路過而發覺的動物們,總會好奇地趨近、哈氣、撥弄,將整台相機打歪,甚至拆解拋丟都曾發生過,防不勝防。這也是需要人力定期上山巡視維護的原因之一,須確保每台相機都在原本的位置上正常運作。(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尋獸、巡守、攝影工作坊、台灣黑熊
台灣黑熊打落相機實錄。(影片提供/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尋獸、巡守、台灣黑熊
自動相機所拍下的對照畫面:森林中很多動物都會利用水池泥灘地沐浴、補水等,畫面為台灣水鹿。(影片提供/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尋獸、巡守、台灣黑熊
野豬經常一家結伴出沒。(影片提供/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尋獸、巡守、台灣黑熊
台灣黑熊。(影片提供/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從靜態的研究計畫撰寫到動態的實地執行,研究人員一次次往返山域與城市。自然環境高度有機,時常變化,考驗第一線人員隨機應變的能力,當下決斷取捨。一路跟隨觀看,不禁以為,所有研究樣點與相機架設的決策,都透露研究者獨具慧眼的觀點,唯有經年累月實戰智慧,綿延傳承,方能在山野遍地開花。而研究工作的反覆、單一、專注,看似無趣且乏味的數據累積,無不是為了拆解廣大自然埋藏的細微奧祕。

樣點特性隨著緯度、海拔高低逐漸改變。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有時位於乾溝瘦稜上、柔軟松針地旁、水漥泥灘前,記錄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自然風光。飛鳥翩然降臨,水鹿打架時嚶嚶出氣,山羊緩步悠悠低頭咀嚼,白面鼯鼠張著柔軟肚腹彈跳上樹,黃喉貂成群結黨地快步奔走,熊媽媽與活蹦亂跳的小熊忽然現蹤。雲霧去來,日月晨昏,山中景緻變與不變⋯⋯這樣的監測工作,一直遍藏各地無時不刻發生中。而相機所在現場,往往都是美麗得不可思議,充滿野生動物、生機蓬勃的蓊鬱森林。我從自動照相機的眼睛裡,一一認識了台灣的哺乳類動物們,一股親近感油然升起,每次入山,我們試圖潛入野地尋找獸跡,同時也在努力追尋守護共存的可能。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攝影/顏歸真)
Fill 1
顏歸真、台灣黑熊、攝影工作坊
(攝影/顏歸真)

參考資料: 1. 裴家騏。2018。自動照相機系統及資料分析。野外研究安全教育訓練。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2. 黃美秀、張鈞皓、高瑄鎂。2022。111年度玉山國家公園台灣黑熊族群監測暨保育行動策略推廣。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攝影工作坊心得】重新學習用影像分享心之所重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親身經歷」成為我對所好奇之人事物的主要探索方式。自認不是一個創造力想像力豐沛的人,必須透過外部刺激才能觸發思考。因為喜歡山,所以學習爬山;因為好奇黑熊,所以參與野生動物監測工作;因為在意環境變遷,所以報名相關課程與志工。

總覺得,要累積足夠多的親身經驗(田野),才有可能「創作」發聲。但創作什麼?對於在意之事,我究竟有幾分把握能夠訴說?

於是這麼兜兜轉轉幾年,握著相機的日子遇見困境,開始思考平日主要以活動記錄為業的職涯,在影像領域是否還能有所精進、突破?這念頭縈繞許久,在看見工作坊的課程資訊時彷彿找到解方。是了,我需要從頭來過,重新學習影像敘事,並且(藉課程、學費交通實拍支出、老師等各方壓力)勉勵自己確實執行並產出。

回顧志工資歷不知不覺邁入第4年(2023),這之間或多或少累積了些個人觀察與心得,談及環境、生態、保育等議題,固然重大且嚴肅,但如果從頭到尾我都是因「新奇有趣」而關注並涉足這些圈子,那能不能用屬於「我的方式」轉化?這是訂給自己的題目,也是工作坊討論時導師經常拋出的問句:「作為攝影師/報導者,你的『觀點』是什麼?」希望透過這次,能替自己小小總結這幾年的體會。

然而面對這題,此前自認想得足夠清楚,卻在一次次的討論裡,深深落入迷霧陣中。脫離熟悉生活圈,才意識到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在陌生人眼中是難以理解的──台灣黑熊的生態調查?野生動物族群監測?動物痕跡?這些都不是都會生活的日常。因此需要大量解釋,而且是用影像傳達。必須足夠堅定,才能堅持住自己。模模糊糊地走了一段一段,心中輪廓朦朧的那個故事,究竟長什麼模樣?

同時,多年拍攝工作裡所養成的慣性,也在過程中被赤裸裸地揭開。

如何改變習氣,如何講述主題,如何創造新意,如何安排結構,如何回答「我是誰?」得化被動為主動,不再是等待畫面到位的人,而是主動安排場景,這也是挑戰。如果不是參加工作坊迎來這一道道題目,永遠無法體悟執行一組專題作品的困難。

經歷了心理層面十分煎熬困惑、南來北往上山下山生理層面也相當疲憊的4個月,似乎總算找出了點方向,能夠回應內心最初的期盼。儘管這不是最成熟完備的作品,但至少是現階段努力跨出舒適圈後的成果。

多虧親朋好友的鼓勵陪伴,還有屏科大野保所黃美秀教授研究室支持一位不成熟創作者的嘗試,並居中協助取得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同意與影像授權,才能將專題長出來,並擁有一套故事節奏。最後,謝謝志偉、4位導師以及第5期的同學們,在工作坊期間與延續至今的各種對話、交流,因著各位,看待攝影的眼界擴展了許多。也謝謝在拍攝專題山行途中,親眼目睹黑熊現身,那一刻仍歷歷在目,好像必須為了那一幕,將專題完成。

過程既痛苦又艱難,卻也感受罕有的過癮,能夠用影像分享心之所重,十分美好。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 ,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