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獲2022年SOPA「亞洲卓越新聞獎」10項大獎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一則有影響力的獨家新聞,證明了新聞業的存在價值——做為政府的監督者。
SOPA新聞獎給《報導者》評語

亞洲出版協會(SOPA)在6月16日晚間公布「2022年亞洲卓越新聞獎」得獎名單,《報導者》11項作品入圍華文類(Chinese)8項大獎,共獲得4個首獎、4個優勝,包括突發新聞、深度特寫、影像、藝文、經濟、環境等。另外,我們跟亞洲十幾個跨國媒體合作、關於非法漁業的報導《Oceans Inc.》也拿下區域類(Regional)的2項首獎,包含環境報導獎以及調查報導獎。

除了感謝評審肯定與讀者長期支持,這次評審評語也說出了《報導者》成立以來持續堅守的新聞人價值:報導真相、監督政府、提供多元觀點、不只看見問題更試圖尋找解方,並發揮實質影響力。

以下分享《報導者》得獎作品、評審評語,以及記者獲獎內心話:

華文報導類:4首獎、4優勝
卓越專題特寫獎 |首獎

《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

  • 評審評語:「報導提醒讀者退一步、以不同的觀點看法庭上的個案,並指出在問題發生後尋找解方的重要性。其中調查方法令人印象深刻,為讀者重建家庭中的愛如何變成恨。」

〈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獲得2022年亞洲卓越新聞獎卓越專題特寫獎首獎殊榮。評審認為本文「調查方法令人印象深刻,為讀者重建家庭中的愛如何變成恨」。要逆風寫加害者的生命故事絕非易事,但我們仍然希望提供讀者不同的思考角度,請聽聽執筆記者與插畫設計的內心話。

主編張子午: 極端事件發生後,常會落入死刑與否二元對立的僵局,難以對話,留下的巨大空白,等待探索。這篇報導算是我從2016年起,對於台灣重大社會刑案的觀察與思考,累積至今的初步總結。 偶然看到洪當興案台南高分院更一審判決書全文,其中描繪的生命歷程令我深受震撼,它猶如一面鏡子,反映了台灣社會中的婚姻、家庭,以及男性成長軌跡。在許多司法實務工作者努力的基礎上,我嘗試重建此案的完整圖像,並將它放置在更大的社會與時代脈絡中,使其不僅只停留在個別家庭的不幸或濫情的故事,而是一個讓每個人能重新學習的契機。
設計師黃禹禛: 某個會議結束的午後,在公司聽子午談此案經過、談如何接近受訪者、談受訪者的生命經驗,也談關於自身經驗的相似之處,其實是少數與子午討論這麼久的時刻(笑)(甚是珍惜)。當事人的生命經驗在這些話語裡愈趨立體,許多畫面遂在腦海中成形。希望藉由插畫輔助,帶大家更靠近當事者的難和處境一些。
Fill 1
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
獨家新聞獎 |首獎

《台灣疫情8天失守關鍵──獨家披露科學防疫的缺口》

  • 評審評語:「一則有影響力的獨家新聞,證明了新聞業的存在價值——做為政府的監督者。《報導者》透過堅持追蹤報獲得了獨家內幕消息,暴露了台灣政府防疫措施成本高昂的缺陷,並導致了預防策略的轉變。」

〈科學防疫的缺口──快篩試劑未列入物資整備、社區感染演練也遭否決,為什麼?〉獲得2022年亞洲卓越新聞獎獨家新聞獎首獎,評審讚譽報導內容「暴露了台灣政府防疫措施成本高昂的缺陷,並導致了預防策略的轉變。」

而2年來晝夜不息、追著疫情發展的記者們,更深刻地看見與盼望則是監督政府、敦促更好的防疫。

分眾報總監楊惠君: 「一則有影響力的獨家新聞,證明了新聞業的存在價值——做為政府的監督者」,評審的評語給了團隊逆風揭弊,最踏實而深切的回應。 防疫的原則,需因地制,但根本的前提是「科學」,科學的結論會隨著新的發現和證據變動,講求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則不會變。科學精神和素養、就是民主精神和素養。這是我們此一報導真正想確立導正的核心。 去年5月,台灣第一波社區傳播疫情最吃緊下,資深記者文廷取得關鍵的獨家文件,醫藥記者陳潔立即架構專業論述的骨幹、機動性最強的雨佑支援即時發展,還有大半夜等著做版的編輯和圖編。團隊攜手完成這篇報導,一年後對應,每個方位都落在「持續修正」的防疫方向,感慨的是「落了半拍」。謝謝每一位給予我們信任並無懼逆風受訪的專家,做為獨立媒體,我們沒有「風向」,只有尋求真理的方向。」
資深記者嚴文廷: 去年以萬華爆發社區感染為背景,獨家披露指揮中心未採納其他專家建議,進行社區演練與備妥快篩試劑,讓台灣防疫付出代價;時間推移到今年,兩個月前民眾還在為了快篩試劑缺貨爭議,顯示這一年多以來,台灣的防疫並未充分記取教訓。 身為媒體人,在這場防疫戰中無法缺席,除了傳遞各種防疫知識外,監督政府更是重要的一環。報導中獨家取得工研院與資策會的報告,以韓國借鏡台灣,就是希望台灣能在防疫上做得更好,這也是媒體的責任,獲獎的肯定讓我們更堅定報導真相與價值。
記者陳潔: 追著疫情兩年半了,常常有無力的時候。特別是在去年三級警戒的時候,心裡總想著:明明我們的疫情比其他國家晚了這麼多,卻還是沒有想像中真正做到「超前部署」呢? 這篇報導與資深同事文廷協力,從小小的線索開始,找出問題、提出檢討,希望就如受訪者所言,「防疫是不斷的往前進,沒有誰永遠是對的,台灣應吸取國外寶貴經驗不斷滾動調整防疫策略」,永遠保持謙虛的態度,對任何事情都是。
記者林雨佑: 全世界都和新冠肺炎纏鬥了3年,鄰近中國的台灣一開始靠著全面性的邊境封鎖政策,仍成功守住本土零確診,一度傳為國際間的防疫神話,也讓台灣人以政策和防疫素養自豪。當去年本土疫情蔓延後,才發現世間沒有天選之國,每個人終將與病毒一戰。只是,我們或許太滿足於過去的輝煌戰績,卻沒積極記取其他國家的教訓和經驗,在檢測數量跟頻率上只能在國際上敬陪末座。直至今年面對新種變異株,發現我們的準備仍有所不足,一度出現全民搶快篩的景象。疫情尚未到停歇之日,而警惕之心更不能停止。
Fill 1
台灣疫情8天失守關鍵──獨家披露科學防疫的缺口
台灣疫情8天失守關鍵──獨家披露科學防疫的缺口
卓越突發新聞獎 |首獎

《COVID-19風暴的醫療倫理撞擊》

  • 評審評語:「在台灣疫情高峰時刻,不只即時揭露了醫療現場壅塞困境,還有政府沒說的真相。」

〈COVID-19風暴的醫療倫理撞擊:「沒有呼吸器、也沒病房了,你去問問病人要不要簽DNR?」〉獲得2022年亞洲卓越新聞獎卓越突發新聞獎 首獎,評審口中即時「揭露政府沒說的真相」的記者們內心卻極為複雜,雖然如今臨床倫理守則已納入COVID-19治療指引,但這是建立在沉重生命叩問上的改變。

記者陳德倫: 衷心感謝受訪的醫護人員在巨大的壓力、緊縮的時間縫隙中,把第一線的觀察和擔憂交付到記者手上。這不僅為了他們自身的權益,也為了病人的福祉,與死神對峙搶回更多生命。我們能做的,是在疫情遽然發展、新聞迅速變化的節奏中查證,揭露官方數據背後的另一種真實,傳遞國外的經驗和提醒,不讓醫者及病者無聲孤絕。謹對所有防疫工作者致上敬意,願大疫早日結束,回歸日常,逝去與哀傷能得到撫慰與平靜。
資深記者曹馥年: 得知獲獎時心情複雜,有部分的自己,寧可這篇報導打從一開始就不存在。距離疫情大規模爆發,台灣已比其他國家多了將近一年的緩衝期。但當患者滿出醫院,醫護人員終究直面「該優先救誰」的道德難題,甚至在醫療資源極度窘迫下,看著病人的生命流逝。去年下半年開始,部分醫學會與醫院將「如何在極端狀況下分配重症照護資源」的臨床倫理守則納入COVID-19治療指引,讓醫護不必獨自承受決斷生死的壓力。這是建立在沉重生命叩問上的改變,也希望這篇報導的記述,成為不再重演的歷史。
Fill 1
世紀之疫、醫療倫理、呼吸器、病房、病人要、DNR、covid19
COVID-19風暴的醫療倫理撞擊
卓越環境報導獎|首獎

《山頭上的掠奪:揭露全台原住民保留地流失亂象──溫泉、露營區背後,不正義的歷史為何一再重演》?

  • 評審評語:「調查報導透視了原住民保留地買賣供應鏈,具有影響力與創造性,揭開原住民保留地嚴重喪失的不公正現象。」

〈山頭上的掠奪:揭露全台原住民保留地流失亂象〉專題獲得2022年亞洲卓越新聞獎卓越環境報導獎首獎,這個揭開土地不公義的調查報導其實是源自《報導者》員旅,我們耗費半年、揭發掮客手法與種種亂象,獲獎之外,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做出「原保地假人頭買賣無效」裁定更是一大鼓舞。

主編何柏均: 記得兩年前,《報導者》的一場員工旅遊,走進新竹的司馬庫斯,本是充電之旅的員旅,卻意外遇到深耕當地部落多年的林益仁老師,開啟了關於原保地的調查報導。這題「在一場員旅之後的調查報導」有著《報導者》的特色:走入新聞現場,隨著多次踏查北到南多個部落、近在台灣卻「遠的要命」的原鄉,發現本應保障原住民生活的保留地,遭到非原住民利用人頭假買賣而不斷流失,開發成溫泉、露營區與種植生薑等,影響當地環境甚巨。 我們試著把這些默默卻巨大的不公義報導出來,揭發土地掮客一條龍的手法,如何一點一滴得讓原住民失去土地的根。也很感謝法官在相關報導後,透過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解釋,宣告原保地人頭買賣無效。原保地亂象或許一夕之間難解,但至少政策或一些人事物,往好的方向改變,也許就是記者最大的鼓勵了。
資深記者嚴文廷: 「原住民保留地」聽起來很遙遠,其實很多人都碰過,只是你不知道,例如山上的露營區或某部落裡的高級溫泉飯店,本來要給原住民使用的土地,因為假人頭、借名登記的手法,被偷拐搶騙佔為己有,這是台灣山裡面的黑暗故事,我們花了超過半年時間,希望能喚起社會對山林土地遭掠奪的重視。 能獲獎是一個非常大的肯定,吃力不討好的題目也有被看見的時候;此外,最高法院大法庭做出重大裁示,各種借名登記、假買賣原保地都無效,行政院與原民會也踏出重要一步,將《原保地管理辦法》法律位階提升至條例送交立法院審議,我想對採訪過的原住民朋友說,沒有辜負你們當時的託付。
Fill 1
山頭上的掠奪:揭露全台原住民保留地流失亂象──溫泉、露營區背後,不正義的歷史為何一再重演?
山頭上的掠奪:揭露全台原住民保留地流失亂象──溫泉、露營區背後,不正義的歷史為何一再重演?
卓越環境報導獎、卓越經濟報導獎|優勝

《從盜伐到買賣──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

  • 卓越環境報導獎|優勝 評審評語:「這系列關於福爾摩沙珍貴林木被盜伐的故事,引人入勝地描繪涉入此議題的三種角色:執法者、原住民社群、交易者,探索糾纏每一位角色身上的衝突,此衝突源於社會不平等與資源錯置。此系列報導出色地表現出根植於田野(on-the-ground) 的採訪、說故事的技巧與寫作風格。」
  • 卓越經濟報導獎|優勝 評審評語:「此系列作品顯示出,優異的環境報導不應該只聚焦全球性議題,同時也需要回到地方的層次,提供接地氣的視角,注視在地社群的關切與爭議。」

〈從盜伐到買賣──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專題獲得2022年亞洲卓越新聞獎卓越環境報導獎與卓越經濟報導獎雙重優勝的肯定。在評審所言「出色地表現出根植於田野(on-the-ground)的採訪」背後,是記者們從高山森林一路追蹤到加工廠、交易市場的調查旅程,直視人們對貴重木材的渴望以及複雜的產業鏈樣貌。

主編張子午: 每隔一陣子都會有檢警偵破山老鼠集團的新聞,但這群人是誰?地下市場在哪裡?台灣30年來全面禁伐政策下,為什麼盜伐案難以遏止?關於這個地下世界的種種長期諱莫如深。 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我與同事余志偉、林慧貞開啟一段從雲霧森林一路到平原工廠的旅程,隨著死去木頭的蹤跡,流轉在竹東、司馬庫斯、關渡平原、大溪、北橫、宜蘭的地理邊界。 被聖化的「神木」像是某種中介,交織出一個關於生存與暴利,審美與罪行的地下世界。感謝專業評審的細心閱讀與肯定,使我確信透徹探索在地的議題,是有必要持續前進的方向。
記者林慧貞: 台灣超過60%面積被森林覆蓋,我們總是為了千年神木感動,或者感慨,當新聞一再出現神木被山老鼠無情伐倒的畫面,代表人們對貴重木材的渴望從未遠離。這個複雜龐大的盜伐市場裡,有掙扎於生計的原住民、逃跑移工、鍥而不捨日夜守護森林的護管員、痴愛木頭的買家、穿針引線的盤商,看清他們的樣貌和需求,才能讓台灣的木材市場不再隱晦,讓神木繼續屹立。感謝評審的肯定,也感謝同事和一路上所有人的幫助,希望生活於群山之島的人們,都能隨著這篇報導更深入認識台灣山林。
攝影主任余志偉: 每次進到現場能帶出來的幾乎不到1%,每個事件背後都交織著複雜與厚重的人性,期待有更多不到1%的現場被帶出來,幫助大家理解這不到1%的更多現實。
Fill 1
見證傷痕、守護山林、山老鼠、巡山、護管員
從盜伐到買賣──圍繞千年神木的罪行與交易
卓越藝術及文化報導獎|優勝

《京戲,何夕──伶人劇人的戲夢與人生》

  • 評審評語:「這篇文章涉及一個相當核心(hard-core)的藝術主題——中國大陸以外的京劇演員努力保持相關性和創新性。兼具廣度和深度的文字充分說明了記者在報導這種小眾表演藝術形式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投入。文筆抒情,無論知識性和情感面都令人回味。」
分眾報總監楊惠君: 再沒有台灣京劇名伶與國家劇團的變身,更能深刻思考政治環境變動下,藝術價值的變與不變。藝術價值,就是普世價值。藝術與時代性、社會性的磨合、革新及傳承,是放諸每一個領域皆然的準則。「京戲,何夕」專題,出發點其實是台、港、中關係持續緊張,牽動台灣意識形態緊繃,身為媒體人自己的深沉焦慮,亟需尋找到可以看見「有光」的出口。 確如SOPA評審所言,這是一個很硬(hard-core)的藝文報導。但它也很軟,以戲開釋,直扎心肉,因採訪進入魏海敏、王安祈、袁學慧純情熾熱的戲曲與人生肌理,跟著就陷入京劇的迷魂陣,解憂抒懷、內向凝視,理解他們無畏的執著與挑戰,解開心理時代之鬱的糾結。打開成見,便能識得更美的世界。謝謝這些堅毅而美麗的伶人與劇人。我始終相信:沒有偉大的報導者,只有偉大的被報導者。
Fill 1
京戲、伶人、劇人
京戲,何夕──伶人劇人的戲夢與人生
卓越攝影獎|優勝

《在疫情中奮求希望》

  • 評審評語:「照片準確記錄了台灣人在黑暗時期尋求希望的辛酸。」

〈在疫情中奮求希望〉系列影像獲得2022年亞洲卓越新聞獎卓越攝影獎優勝,這組照片記錄2021年台灣疫情進入社區傳播階段、三級警戒種種政策下的社會景象變化,評審的肯定對攝影記者們來說,就是要繼續前進,到人們無法進入的或視而不見的城鄉各處,把現場帶到眾人面前,記憶並檢視。

攝影副主任楊子磊: 在這大疫之年盡力捕捉社會景象,藉此反映非常時期的人性,是持相機的人的深切期盼,如今迎來這意料外的肯定,心中十分感激,但長路仍未見盡頭,只能更加篤定地投身實踐的現場,低頭前行。
攝影陳曉威: 跨越國界與社會藩籬的疫病終將隨時間退卻,而試著用影像留下疫情記憶的各種切面,是同時代的攝影記者們共同努力的目標,有幸身為其中一份子,除了感謝評審的肯定,也自勉更虛心學習與投入工作。
攝影林彥廷: 入行前從來沒有想像過,有這麼長的一段時間,需要穿戴醫療級的防護裝備穿梭在每一個新聞現場。在那段暑氣蒸騰的日子裡,除了考驗身心的耐受程度,更考驗對於新聞職業的執著,每一次的穿脫、消毒步驟,都會帶來一次內心的自我檢視。 病毒到過沒多久的地方,就會出現攝影記者的足跡。這些人們最避免踏入的區域,就是我們最需要拿起相機留下紀錄的場域。 謝謝評審們的肯定,希望能以這組新聞影像向疫情中各行業裡每位堅守崗位的你/妳們致意。
Fill 1
報導者、年度照片
在疫情中奮求希望
區域報導類:2首獎
卓越調查報導獎、卓越環境報導獎(區域)|首獎

Oceans Inc.

  • 卓越調查報導獎(區域)|首獎 評審評語:來自世界各地媒體組織的雄心勃勃的合作。印尼漁民在中國漁船上死亡的事件之前已有記錄,但這個故事更進一步,多名記者採訪14 艘船上工作的水手們,而這些船都隸屬於同一家公司 ,展現海洋上長期被濫用和疏忽的經營模式。透過照片、影片和圖表等多媒體展現,增加了讀者的體驗。
  • 卓越環境報導獎(區域)|首獎 這是一個層次豐富地並耐心拚湊出對環境影響的作品。

由環境報導聯盟(Environmental Reporting Collective, ERC)領軍、14間跨國媒體共同完成的非法漁業調查報導〈Oceans Inc.〉獲得2022年亞洲卓越新聞獎區域類卓越調查報導與卓越環境報導雙首獎的榮譽,《報導者》榮幸參與其中,也希望調查所彰顯環境、人權議題被關注。

ERC是一個由十幾個國家記者和新聞編輯室組成的網絡,這個網絡主要是致力於跨國媒體在環境議題上的調查。2019年40多位記者合作跨國境的「穿山甲走私交易」;2021年,則鎖定非法漁業「Oceans Inc.」做為共同調查主軸。連續兩年,ERC的跨國調查都獲得廣泛關注,也在不少故事發生地產生具體影響。這樣跨境追蹤的協作報導,是希望填補彼此報導中的空白,透過不同國度的當地觀點,揭開全球性的迫切問題。

特約記者陳映妤、數據記者柯皓翔: 謝謝評審的肯定,這份獎要歸功於環境報導聯盟(ERC)與參與製作的20幾位編輯與記者,謝謝願意齊心協力耗時數月、跨至少7國和14個媒體協作完成這次的調查報導 《Oceans Inc.》,揭露獲利驚人的漁業在商業利益和地緣政治下,如何將底層人民推往絕境。 《報導者》參與的其中一篇,鎖定了極少人關注卻是漁船上至關重要的角色──漁業觀察員。藉由一手採訪與數據爬梳,帶讀者透過他們的眼睛,認識這份工作的酸苦與風險,也看見遠洋漁業中,難以落實海上監管的困境。
Fill 1
Oceans Inc.
Oceans Inc.
索引
華文報導類:4首獎、4優勝
區域報導類:2首獎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