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走出愚人船的挑戰_(攝影/曾原信)

走出愚人船

精神病患社區家園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2019.6.19 最後更新
從西方中世紀「愚人船」預言中被流放,到現代醫療體系中需要被治療,精神病患自古以來存在理性世界的暗面,不成比例地構成社會巨大的風險。在近年頻繁的社會事件之後,描述思覺失調症患者與社會之間張力的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掀起一波討論熱潮,但是在戲劇熱潮結束之後,那些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返回主流社會的路途,其實依然艱險。
台灣在2014年引入國際性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很大程度上,服膺歐美國家自1960年代持續至今的「去機構化」運動,明確立法宣示身心障礙者享有與其他人同等生活在社區的平等權利以及選擇。近年在台灣少數縣市推展的「社區家園」,讓住民可以相對獨立自主地在外生活,是慢性精神病患在醫療照護體系之外與社區融合的契機,但要獲得大眾的理解與接納還是充滿挑戰。
《報導者》深入走訪台北洲美以及花蓮玉里兩個現場,從近日遭到抗議的都會區,到半世紀接納精神病患的小鎮,在歷史脈絡與生命經驗的交織對話中,看見那些被主流標定的「異常」中,努力活出的「日常」。
監製|張子午、楊惠君
記者|張子午
攝影|曾原信
編輯|張詩芸、洪琴宣
設計|黃禹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