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博士,國立體大教授,研究專長運動、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曾任FOX體育台美國職棒MLB球評。
今夏愛丁堡除了藝穗節、軍樂節等,復出的綠洲合唱團也來演出。陳子軒發現,這些看似與運動無關的活動,卻正是運動文化最深刻、最無所不在的所在。台灣的運動政策想像,也能跨出場館,成為認同和情感的媒介嗎?
當所謂「研究資料」直接是他人肉身的一部分時,「人」更不該只是被當成資料來源,而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個體,就算只把他當成權力支配下的學生/運動員,都該值得更好的對待。
不論您看到的F1賽事轉播、《Formula 1:飆速求生》、或是《F1電影》,其實都是F1的多重宇宙,而這樣的魔幻場景只可能隨著《F1電影》的成功而更加普遍,未來可能看到更多運動現實與虛構交織而成的文本。
世壯運的年長者在運動場上展現出無比韌性與可能,近期肇事案件卻又表現出高齡駕車危險與脆弱,而「增強運動會」則是極欲塑造「超人類」身體奇觀⋯⋯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現代社會如何定義「正常的身體」、「有能力的身體」與「被讚揚的身體」。
我也有「這樣的協會是否還值得公部門更多資源挹注」的掙扎。但看著一群群在公園開心踢足球的孩子,我們該如何許他們一個還說得過去的未來?
看見改變
看見改變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