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 X 一本書店】

Miru/用身體吸吐一本書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閱讀現場

上網,把(虛擬的)書丟進購物車,結帳,物流配送,小七取件。

人和書的關係,可以無縫接軌、冰冷順暢。

人和書的關係,也可以不止於如此。

走進書店,拿起一本書,撫摸書皮,打開讀幾段,書頁翻飛間,耳邊傳來生祥樂隊的歌曲〈南風〉:「我的鑰匙變孤僻/吵著回鄉找屋/海風北上幫忙敲門/它一身酸臭」,在哀婉的嗩吶聲中,你不經意地看到架上就有一本《南風》攝影集,和許多環境議題的書放在一起。你打開,彰化大城鄉,倚著牆渺小如螻蟻的老婦,下一頁,濁水溪出海口有如猙獰異形盤據的六輕工廠。你因這沉重議題而想得出神,一隻店貓忽焉躍過,扯亂思緒的線頭,你望向櫃檯後方,店員羞澀地朝你眨眨眼,你想和他聊一本書,他卻把你引進閱讀的蹊徑:從一片葉到一棵樹,進而是一整片森林。

2016年11月起,《報導者》在每週末推出書評專欄,由閱讀現場的第一線觀察員:北中南的獨立書店輪流推薦心頭好。

人與書的關係,因為書店,有了景深與溫度,以及更多的可能。

在生活裡有什麼東西可以取代書呢?

或許很難,但想想好像也沒有。

每當我們談起閱讀,總是鼓動忿忿;這世界上總有一大群人似乎是無動於衷,對閱讀不感興趣。

這是很正常的啊,不是嗎?閱讀不需要去在意其他人是否閱讀,閱讀裡一切的事,都極私密地在自己的內裡流動著。這件事如果談出來,也只是談出來一點感受,卻很難去描述剛剛閱讀所經歷的路徑風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身體正在用全部的微小細胞跟神經網絡運作了這一切。

我想稱呼「閱讀」這樣的事情,是身體全面性的吸吐一本書。

早餐的時間,在煮完咖啡、烤好麵包、撈起水煮蛋時,一邊尋找待會想看的書。這時候可能是一本新的書,因為我想認識它;或是一本讀過的書,因為想再次回味;或是一本對方正在讀的書,因為很想知道他讀了什麼。

早餐,時間不長,稍微有點餘裕吞吐一小段文字或是章節。但這樣一份小小的吸納,有時候,一天的開始眼光就不同了,因為這一個小小的開啟,有點醒腦的提點作用,比咖啡更有意思。

在工作開始時,手上進行的或是腦袋進行的,都會很清明爽朗,這個時候很需要一直備註記下靈光一閃的文字,有時候忽地一過,句子就掉了一點骨節,不興味了。

在忙過一個整天之後,晚餐的胃囊獲得安撫,身體也顯得鬆散了,這時候提起一本書來深讀真是好。有人會覺得忙過一天累了,該休息了,但每每我提起書本,一段閱讀的時程過後,思緒卻變得清楚了起來,似乎有個稻農剛耙過的曬穀場,翻出下面的稻穀觸到了陽光,並且一行一排的耙梳過。累的是忙碌了一整天的思考迴路,閱讀正是可以梳理過邏輯與語彙的拼組與結構。

這體驗屢試不爽。確實,要讓腦袋休息跟整頓,用力埋入一段閱讀真是可以收到很棒的效果,當我形容這樣的片刻時,有個朋友告訴我這就是「電腦重組」!是呢、是呢,多麼貼切的形容,把工作疲累了一天的腦袋檔案做一次重組,因此跑起來就順了。

「閱讀」確實是很適合現代人過度用腦工作後的休息方式。

一本書的文本,在作者創造時,必然經過很多句子結構的排列邏輯考慮,修修改改或是傳達清楚,文字又要順暢通達甚至優美;在閱讀的過程,默默吸收了書本中的句子,這吸收真是豐富。這些花費心力串起來的文字,經過作者精密而嚴謹的思考,過程超乎我們的想像。

而全天下哪有像書這樣,可以讓人隨時獲取各路優秀人馬的腦袋迴路呢。想像著閱讀吳爾芙,我就可以進入她的思考迴路,不知不覺的讓自己進行了「跟吳爾芙一樣的思考路程」。我相信這種閱讀過程會內化到靈魂跟意志裡,關於要用文字表達的邏輯,也會因為閱讀讓表達意志想法這件事更貼近於所想的。

「表達不足自己所想的」,是很多人經常發生的事,因為眼見的文字的用詞不妥當了,造成溝通上的誤解,卻不能回溯自己是否表達上與所想的仍有極大的差距,更糟的是無法察覺出來。

閱讀你、閱讀他,每個吸納進來的意志跟靈魂會在閱讀者思考裡再做重組,而得出自己的東西,這是閱讀吐納出來的氣息,形成表達。

可以整理心緒又能飽足豁達,什麼東西比得上書本閱讀。

而這些深度思考與重組的過程,目前也證實網路閱讀是無法做到的;不管你用手機電腦或是閱讀器。

閱讀,還可以讓自我完熟而不缺。

我喜歡安靜獨處,也喜歡陪伴跟愛。但陪伴必須是彼此互相有連結,而不是互相依存。人與人之間的愛,必須是個體獨立又互相連結的狀態。如果沒有個體的獨立,就不會產生更好的連結關係可以延續在彼此的相處上。閱讀讓自我不斷持續地進行一種自我意志的滿足感,因此不需要藉由依賴的關係,每一個人吸吐一本書的過程,就足以跟他人做出分享的連結,這種分享就算不說出口,仍然是適切而不壓迫的關係。

有些人,因為手機而不再閱讀長度足夠的紙本。 有些人,因為好惡偏食著閱讀。 有些人,因為看不下去,所以不閱讀。 有些人,因為害怕孤獨,所以不閱讀。 有些人,因為愛面子,所以躲開自己沒讀過的一大群書。 有些人,因為無感,所以不閱讀。

但,如果你感到生活很累很無趣,試著拿起紙張的書本閱讀,讓腦袋的硬碟重組一下,避免磁區有大多段落空白。閱讀後一定會出現一道思考的光,讓心更亮一點。

這一篇文章想說說,書是甚麼樣的東西,為什麼在物質世界裡有一種介於物質又非物質的載體,這樣理順著心的迴路。

此時此刻你正藉由臉書或是網路上閱讀這篇文章;關機之後,書會在那個真實的世界安撫你的靈魂。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