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是目前國際上被走私最多的哺乳類動物,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統計,過去10年,有100萬隻穿山甲遭盜獵,數量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極危」等級,下一個階段就是野外滅絕。每一年,野生動物走私者能增加27種新的走私路線,顯示跨洲犯罪集團看到強烈的市場需求,特別是來自中國的需求。
在中國,每公斤穿山甲的銷售金額是760美元,多半被用來做為中藥材,而這些來源在走私來源國,例如非洲的喀麥隆,走私者只拿到2美元,這中間的走私暴利可達380倍。
台灣在1950到1970年代曾是穿山甲出口大國,每年外銷6萬張穿山甲皮革,直到《野生動物保育法》1989年實施,穿山甲數量才逐漸回升。然而,2018年1月,高雄海關查獲一批從馬來西亞進口的、近4千隻死亡的穿山甲,這創下台灣10年來最高紀錄,讓研究人員憂心台灣是否也成為穿山甲走私中繼站。
複雜的跨洲走私網絡,有賴跨國調查報導揭露。為此,《報導者》與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等10個國家的記者,展開了跨國調查
「穿山甲報告」(Pangolin Reports)。我們陸續追蹤和調查正在瀕臨被嚴重盜獵、違法交易和走私的穿山甲,一起為穿山甲保育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