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森林浩劫 誰讓地球禿了頭_cover

亞洲森林浩劫 誰讓地球禿了頭

2016.4.20 最後更新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邁入第46週年,今年的主題是「Trees for the Earth」。《報導者》與平面媒體《今周刊》合作,以半年時間深入台灣、馬來西亞、中國等破壞山林及生態保育現場,推出「亞洲森林浩劫」專題,從各面向檢視森林保育的當務之急。
在自然生態教育家徐仁修眼中,森林是茂密的樹冠層、鬆軟輕柔的土壤,孕育生物多樣性的天堂。在巴黎氣候峰會的各國領袖眼中,森林是碳吸存最重要地區,是遏止全球氣候暖化最有效的工具。
儘管它很重要,但過去20年,綠色森林依舊一塊一塊消失,換上褐色光禿禿的地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2009年公布,全球森林每年減少730萬公頃,每分鐘消失36個足球場面積。WWF不斷倡議,2020年實現「森林零淨砍伐與零淨退化」目標,因為這是「因應危機,維持地球健全所必要。」
去年底,巴黎氣候峰會正式將森林從過去配角變成遏止氣候暖化的重要主角。過去,各國可以把復育森林算進碳排放的減項(鼓勵造林),現在則要把各國毀壞森林所消失的碳吸存計算在內,積極阻止各國森林消失。
台灣在20多年前,林地政策就從經濟開發走向保育,但直到今天,過去特權所遺留的礦區政策,仍是森林保育的巨大黑洞,許多礦區仍直接位於保安林內,甚至危及文化資產保護法列舉的珍稀林木。 採礦申請方興未艾,對於不合法、不合理的礦區案,急需修改《礦業法》以保護山林,這也是520後新政府重要責任與挑戰。
儘管如此,台灣森林保育已經走在亞洲其他華人社會之前。馬來西亞、中國正處在砍伐森林的高峰,過去14年,中國森林消失的面積排名全球第6,霧霾愈來愈嚴重,台灣深受其害;馬來西亞更是全球森林面積消失最快的國家,過去14年,該國已有2成森林消失。
但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是馬來西亞雨林消失的兇手之一,因為台灣是馬來西亞原木出口的第二大國。「你們保護自己的森林,卻來破壞馬來西亞雨林。」馬來西亞環保人士提出尖銳批評。
「生態是不分國界的。」20年前創立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的徐仁修說,從全球公民角度來看,台灣還有許多待盡責任。他認為,現在的中國與馬來西亞正像是20年前的台灣,處在環境保育的關鍵點。何況,台灣與這兩個國家的生態息息相關。過去10年,他協助馬來西亞與中國的環保組織成立或轉型,成為當地新興綠色力量,也試著從經濟開發巨斧下搶回森林淨土。
「亞洲森林浩劫」專題將為讀者帶來第一手現場觀察,期待各界與新政府高度重視森林保育關鍵課題:
記者│方德琳、何欣潔(特約) 協力撰稿│孫蓉萍(今周刊) 攝影│林佑恩、徐仁修、王文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