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75週年

走進視覺與空間現場,與當下持續對話的二二八

2022.2.23 最後更新
二二八事件今年邁入第75個年頭,從總統行禮如儀鞠躬致歉、到抗議者對著蔣介石銅像出氣,不同紀念姿態拉扯之外,隨著時間過去,對大眾而言,這個日子已愈來愈遙遠。然而,在逐漸蒙塵的歷史之中,視覺記憶與空間感受是最直接的印記,清晰存在這片土地的集體記憶。《報導者》在今年的二二八前夕,走進視覺與空間現場,記錄持續與當下的交會。
1947年事件發生不久後,來自中國的版畫家黃榮燦刻下《恐怖的檢查》,成為至今唯一關於二二八當下的視覺紀錄,多年來幾乎已成為我們關於那段歷史的集體記憶,但在台灣長達30多年的白色恐怖時期,黃榮燦的年輕生命嘎然而止,與其有關的一切變成巨大空白。我們專訪藝術家梅丁衍,談他1990年代中期的獨立尋訪與調查,如何重建這段長久的禁忌;而當代的年輕藝術家,也在近幾年透過劇場、版畫等藝術形式,讓島嶼的歷史除了靜態的研究與論述之外,能持續活在當代人的感受之中。
另一方面,在COVID-19疫情導致全球交通旅行停滯前,每年都吸引上百萬國外旅客造訪的中正紀念堂,在某些人的經驗中代表安穩的年代,對於社會中另一群人而言卻是刺目的威權象徵。去年9月,促轉會提出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的藍圖,立法院也於近日要求主管機關文化部提出具體轉型規劃。今年5月,促轉會即將結束階段任務,中正紀念堂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整體社會真能從對話討論中尋求共識?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我們隨著兩組觀點完全相異、卻同時並存的導覽志工,從內而外走進這個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場域,看見一個空間,是如何具體而微匯聚過去與當下的拉扯與張力。
監製│張子午、何榮幸
文字│張子午、陳德倫、林雨佑
封面攝影│楊子磊
攝影│楊子磊、陳曉威
設計│江世民
編輯│張詩芸、洪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