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巴黎十多年的自由作者、譯者。巴黎索邦第一大學美學與文化研究博士。
早期於台灣電影圈工作,作品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譯有《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等書。
近期研究以後人類哲學與流變共生的藝術為方向,橫跨行為表演、電影與策展實踐。
不只當代戰爭策略,戰爭的「再現」也正因為無人機空拍而迅速改變。它讓前線後方的平民百姓,將自己投射到正在發生的戰事中;媒體上傳播的無人機拍攝影像,則以新的方式講述戰爭敘事,遠離了或英雄或悲壯的戰爭幻想。
緣起於2018年報導者的一篇報導,黃迦從法國里昂回到台東,與一對自閉症兄弟展開為期半年的共創計畫。「我被他們不用培訓,原始的、無限的東西吸引。我覺得他們的生命裡有自己的一套系統,不為觀者存在,卻充滿了美感。」
藝術和科學同樣激發人們對攝影的渴望,從20世紀特寫植物細節的科學攝影,到捕捉生命與跨物種共生關係,回應當代生態議題的攝影創作,在在解放觀者想像力,在多重危機的語境下,開展了自然世界的新視野與政治能動力。
迫在眉睫的氣候變遷,這種過於巨大、難以想像的危機,似乎只有化為「切身」威脅、被拍攝甚至直播分享時,才更能成為被理解和感受的敘事。也因此,災難的傳統視覺語彙總是充斥著道德寓言般強烈清楚的對比,就深怕我們凡人總是學不了乖。
透過電影裡戰地記者團隊的視角,閱聽眾能從眼前社會撕裂、訴諸暴力的內戰平行宇宙,反思真實世界的衝突與徵兆。若對比卡帕(Robert Capa)這位戰地攝影師的「傳奇」和精神創傷,戰地記者的道德極限究竟在哪裡呢?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