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在共產與西方陣營對壘的國際情勢下,兩艘來自波蘭的輪船被中華民國政府劫持。波蘭船員們被扣留在台灣島上,國民黨想讓他們看見「自由世界」的進步,進而「投奔自由」;但船員們看見的卻是一座「被貧窮、飢餓和恐怖統御」的島嶼⋯⋯
從台北、太魯閣到日月潭,1936年一位波蘭作家來到台灣度假,走過城市裡的東京式咖啡、遇見被日本人「馴服」的原住民。他在二戰前島嶼最美麗的一刻來到福爾摩沙,在「珍珠」蒙塵前留下一幅珍貴的景象。
「福爾摩沙土壤肥沃,景色宜人,人民也美麗。」這是第一位造訪台灣的波蘭人——傳教士梅欽斯基眼中的福爾摩沙。在17世紀海上霸權鬥爭中,意外落腳福爾摩沙半年的他,為島嶼自然風俗留下生動而詩意的紀錄。
從2009年開始,我一直在尋找波蘭的「台灣」──真的被稱為「台灣」(Tajwan)或「福爾摩沙」(Formoza)的地方,找到了45個。為什麼會有這些地名?台灣人可以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波蘭政府開放了國界,讓所有在烏克蘭戰火下的難民,進入波蘭。波蘭全民動員,團結又有效率地對烏克蘭鄰居伸出援手,令人驚訝、感動、佩服。遠在台灣的我們,如果想要支持烏克蘭,應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