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開始,我一直在尋找波蘭的「台灣」──真的被稱為「台灣」(Tajwan)或「福爾摩沙」(Formoza)的地方,找到了45個。為什麼會有這些地名?台灣人可以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波蘭政府開放了國界,讓所有在烏克蘭戰火下的難民,進入波蘭。波蘭全民動員,團結又有效率地對烏克蘭鄰居伸出援手,令人驚訝、感動、佩服。遠在台灣的我們,如果想要支持烏克蘭,應該怎麼做呢?
「戰爭發生後,我就很難和還住在俄國的媽媽說話。」一名波蘭記者面對俄國家人看電視相信侵略烏克蘭是普丁被迫且必要的行動,而對政治宣傳的影響感到不解。她決定用自己做一個實驗:一週內只看俄國官媒,每天8小時看好看滿。
許多人常喊「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也有人說現在要開始鍛鍊身體、準備急難包、知道防空洞在哪裡。從波蘭和烏國的經驗可見,面對戰爭,我們還需要學會判斷事實、對話、團結、知道如何組織公民、照顧弱勢、使用外交手段⋯⋯
很多國際上的事,不是「別人送疫苗/譴責中國就是挺台灣」,也不是「別人秉持一中政策就是不挺台灣」這麼簡單。在挺和不挺之間,有許多灰階。外交不只是友誼,也是生意,是利益交換。我們如何能加深「善的循環」,讓它變成「互惠的循環」?這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