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國王學院電影研究系博士,於大學任教,從事電影、紀錄片研究與實務工作多年。喜歡旅行、散步,探訪各種人事物;不拿攝影機拍片,就專心用眼睛看和耳朵聽。擔任文化行政工作是將學術理念進行實踐的過程,曾任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現派駐海外推動台灣文化與藝術的國際交流。
運用文化和藝術內容創造新興節慶、帶動觀光人潮,已成台灣各級政府凸顯政績的重要手法。但部分活動以單次成效為主要目標,難以獲得與在地雙贏的效益。英國和歐盟的案例如何讓節慶城市跳脫觀光導向?
新北市美術館、江賢二藝術園區、屏東美術館、嘉義市立美術館⋯⋯近來台灣「地方型美術館」的設立蔚為風潮。如何避免成為流於表面的打卡熱點,而能作為文化平權、在地與國際連結的重要基地,將是各場館永續發展的挑戰。
除了提升輔助影像數位化修復人員、提升工作量能,AI累積生成的「經驗」,是否能應用到不同國家電影、電視內容的修復上?
疫情期間,你看過什麼數位展覽或線上藝文表演嗎?本文以英國為例,分享從博物館到劇場、舞團因應疫情所做的數位轉型嘗試,看見許多創意、推動文化平權的可能及挑戰⋯⋯
保持社交距離、減少移動、不能外出,防疫指引對勞力密集的影視產業影響甚巨,但英國BBC在這樣的限制下反而創造不少具影像實驗性的內容⋯⋯
看見改變
看見改變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