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一場漫長無邊的惡夢,Collines、G、J、阿黎、阿新⋯⋯這些遠從萬里以外的烏干達、史瓦帝尼,或是越南、印尼來台的18、19歲外籍生,啟程赴台留學的那一刻大概沒有想到,迎接他們的會是這樣的世界。
從2021年9月開始,《報導者》團隊深入調查失控的高教技職國際招生,我們跟著這群外籍生走進教室、進到CNC車床工廠、隱形眼鏡廠、腳踏車零件廠、食品加工廠裡,目睹一個個仰慕台灣、於是背債來台讀書的年輕生命,在教室裡被迫上著聽不懂的中文課,7成時間得在工廠打工甚至打黑工,陷入債務的漩渦與循環。
過去10年,大學加速招收外國學生。來台就讀的境外學位生從25,107人到62,387人,增長148%。他們補起了台灣152所大學的生源缺口,但是,有些後段私校毫無英語教學和管理能力,卻飲鴆止渴,編織各種兌現不了的承諾邀請學生來台,並由外包的掮客承擔起一條龍的工作,從對外招生,到安排學生進工廠,中間人一手包辦。
學生淪為學工的情況,已讓台灣蒙上人權剝削的汙名。
短視又失序的國際招生發生在哪類學校?過程的錯誤是如何開始的、其中掮客/仲介又扮演了什麼角色?理應照顧學生的大學怎麼變成討債主,讓一個個慕名來台的年輕人感受到最大的背叛?輸出高等教育的同時,怎麼確保質量並重?這個牽涉教育、外交、勞動、經濟等面向的跨部會議題,如何透過制度的改善,避免外籍生陷入綁債、黑工、留學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