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80年代跨國販嬰、數不盡的私下收養黑數,他們充滿荊棘的尋親路

販嬰啟事

走過80年代跨國販嬰、數不盡的私下收養黑數,他們充滿荊棘的尋親路

2023.8.13 最後更新
134,976人──這是台灣1981~2011年間,登記在內政部戶政司的「被收養」孩童人數。但這項數字無法顯示,在戶籍制度混亂、販嬰事件最猖狂的1980至1990年代,那些被人口仲介經手而不在統計裡的嬰兒們。
2011年《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法「全面禁止私下收養」之前,台灣社會對收、出養的觀念落後,許多嬰兒以及他/她們的收養家庭、原生家庭,在過程中都飽受艱熬,孩子們的成長路也是充滿荊棘。
近日,台灣警方於1982年破獲的首宗跨國販嬰事件受害者──郭.里斯(Kuo Reese,又名郭慧如)回台尋親。她在破案時年僅一歲半,是本案第一名被尋獲的嬰兒,更促成了台灣警方和美國在台協會(AIT)合作破案。
被警方尋獲後,由於郭.里斯已完成出養程序,成為一名美國婦人的養女,而且親生母親也遲遲未出面相認,因此警方仍同意將郭.里斯送往美國。目前郭.里斯已年滿42歲,她一直想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究竟身在何處?
《報導者》從郭.里斯出發前,便透過電話越洋專訪;隨後一週的台灣行程中,我們更獨家貼身跟訪,全程記錄這場奇異之旅。我們也專訪了在90年代因家族壓力下「購買」嬰兒的母親,母子如何在多年後坦誠那段艱辛過往?而在國內與國外送養兩條路線,送往海外出收養的孩童成長過程,在沒有血緣事實之外,還得承受「種族認同」的成長之痛。
《報導者》聯繫多名被收養人、尋親個案,並統整歷年新聞資料、學術文獻,赴國家檔案局翻閱相關卷宗,找到曾參與尋親調查的員警、長年為收出養家庭服務的社工。從訪談中梳理華人家庭「傳宗接代」的壓力,如何捲動那個年代的販嬰與私下收養陋習,除了給當事人留下永恆的追尋,又對台灣收養制度、社福工作帶來怎麼樣的巨大變革。
這些人、這些事,促成了2011年的修法,收養只能透過合法機構進行;如今台灣的收出養雙方家庭,還必須接受社工長期訪視和培訓,防止上述情況再度發生。
透過一連串追蹤,我們試著提問,並解答:應當由善意織成的收養路,為何曾在台灣留下時代傷痕?曾經和我們同樣走過私下收養與經歷販嬰事件的韓國,如何彌補當事人的痛?而數十年後的尋親之路,除了當事人出面登上媒體呼喊,旁人和我們,又可以怎麼協助?
監製|李雪莉、黃世澤
文字|許詩愷
封面攝影|黃世澤
攝影|黃世澤、林彥廷、唐佐欣
編輯|張詩芸
社群企劃|陳思樺、汪彥成、張庭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