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前往北港進香刈火路程上,穿著「勇」字制服舉旗、敲鑼、扛轎者與隨香的香丁腳及奉茶者,是與白沙屯媽祖最親近的人。《報導者》專訪過去多次擔任執事與隨香者,他們有什麼獨有的見證與體悟?
超過170年歷史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在短短20年間,參與人數從3,000人躍升至逾10萬人,為台灣宗教民俗文化創造嶄新樣貌。今年「粉紅超跑」路線為何?有哪些有趣的數據和變化趨勢?
解嚴前後的80年代是社運的新時代,也是生猛的藝術能量,在意識形態與認同的混沌間迸發的時代。走過狂飆的80年代,年過70仍堅持在邊緣做小劇場、始終以質問姿態追尋自由的王墨林,如何看待「體制外」成為主流的今天?
近年減少露面的黃春明,在台美斷交45年之際接受專訪,談及他橫越日治、美援、台灣自由化年代,行經驚天動地的70年代鄉土論戰現場,看盡這島嶼反覆震盪的憂傷與最草根那群人們的強韌:「如果覺得是做對的事,就不用去論結果,就去做。」
文學界有轟轟烈烈的鄉土文學論戰,「台灣藝術」也在70年代的連串外交挫敗中展開辯證過程。在當時藝術下鄉的風潮中,意外捲動了一場文化翻土,使台灣化的「鄉土」覆蓋復興中華文化的「母土」。而在此時代變革中,《漢聲》雜誌扮演了在旱地上提鍬翻土、種出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