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61│電影的相對論:反思歷史、探照現實、理解他者

金馬61│電影的相對論:反思歷史、探照現實、理解他者

2024.11.21 最後更新
電影是反映現實的藝術,理解人心的框架,也提供反思歷史的觀點。
《默視錄》與《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核心是疫後世界變局下的省思。永恆的母女議題,如《小雁與吳愛麗》、《女兒的女兒》,觀者幾可由不同的人物身上看見自己,看見即使你不喜歡、終究可能愈來愈像你不想變成的那個人:你的母親。
現代女性面對親密關係,多了網路管道,也伴隨更多風險。《我談的那場戀愛》中吳君如渴望愛情,即使是網路詐騙,她也寧願「愛情,只要你相信,就是真」。張艾嘉在《女兒的女兒》中,得處理同志女兒與伴侶身故留下的冷凍胚胎。同志、網戀(詐)和人工生殖,都是當代親密關係裡特別被注意的符碼。
同志老矣。台灣曾是同志、青春電影的盛產、集散地,由李安《囍宴》在金馬獎敲開禁忌之後,台灣影壇產出了《藍色大門》、《盛夏光年》、《女朋友。男朋友》等給了我們數年的青春無敵,甜蜜地談不可說的愛。同志並非總也不老,金馬57獲最佳男主角(莫子儀)的《親愛的房客》,影像中同志已步入中年,愛情之外,人生已漸複雜。
今年入圍的中國《漂亮朋友》、香港《從今以後》,不約而同都是以「更老了的同志」作為題材。漂亮朋友其實並不「漂亮」,一群中年男同志展演幽默、出人意表的故事。71歲的香港影星區嘉雯,演出老年同志都可能面臨的伴侶亡故後的最痛──共有的家、物件、記憶,都不被認可,法律上的家人能以「財產」之名剝奪──正呼應各國同運開始著力的老同長照議題。
金馬61,不可迴避的是鍾孟宏的《餘燼》在社群平台上點燃的筆仗。如果真以討論熱度評分,《餘燼》已然榜上有名。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發表並傳播意見;各種平台都可以成為影評擂台。只要言之有物,自會有人與你共鳴。對電影作品來說,比起「一棵樹在森林深處倒下,卻無人知曉」的寂寥,有人願意討論,即使眾聲喧嘩,褒貶不一,都代表了群眾對作品的關注。
或許這樣說吧,電影原本就不負責提供人間事的解答,而是以光影照進暗處,帶出更多的提問,由觀影者自行在光與暗之間思索。不論喜歡或厭惡,或許帶著懷疑,進戲院、看電影去吧!
監製|楊惠君、梁玉芳
文字|洪琴宣、孫文臨、蔡曉松、張士達
封面攝影|陳曉威
攝影|鄭宇辰、陳曉威、蔡昕翰、林彥廷、楊子磊、王崴漢
編輯|張詩芸、黃鈺婷
社群企劃|陳思樺、林彥伶
Fill 1
從指路明燈到共鳴回聲──網路筆戰下,當代台灣影評的多音變奏

從指路明燈到共鳴回聲──網路筆戰下,當代台灣影評的多音變奏

拉大時空維度來看,這一波因鍾孟宏作品影評引發激烈的筆戰,或許是台灣電影文化的一個新火種,重新點燃了社會理解與深探對電…
2024.11.22
Fill 1
天生母親張艾嘉──從《女兒》到《女兒的女兒》,她的親情揉和悲痛、愛悟還有債

天生母親張艾嘉──從《女兒》到《女兒的女兒》,她的親情揉和悲痛、愛悟還有債

對於為人母親,張艾嘉在生命中不同階段,也曾經歷過嚮往與猶豫、追求與釋然等不同心境,而這些前塵往事,在《女兒的女兒》的…
2024.11.22
Fill 1
耿軍與他的《漂亮朋友》:自由的四周只能是自由

耿軍與他的《漂亮朋友》:自由的四周只能是自由

「我不鑽研敏感詞,我鑽研的是人。」耿軍說,早在劇本發想之初就知道《漂亮朋友》不會是一部「龍標片」。作為一位導演,他思…
2024.11.26
Fill 1
《小雁與吳愛麗》夏于喬×林書宇:恨過愛過,所以知道怎麼走下去

《小雁與吳愛麗》夏于喬×林書宇:恨過愛過,所以知道怎麼走下去

《小雁與吳愛麗》像林書宇的一封情書,由他替夏于喬打造舞台,橫亙她心頭的母女議題在此得到抒解:不強談和解、而是轉向凝視…
2024.11.6
Fill 1
《餘燼》鍾孟宏×金士傑:拼湊那張被時代隱藏的臉

《餘燼》鍾孟宏×金士傑:拼湊那張被時代隱藏的臉

以警匪片類型包裝著對白恐歷史的質問,鍾孟宏說《餘燼》是導演生涯中最艱難的作品──他選擇以復仇為框架,找來敬佩的老搭檔…
2024.11.16
Fill 1
《春行》雙導演王品文×彭紫惠:用底片捕捉遺憾,5年慢譜一首台灣家庭詩

《春行》雙導演王品文×彭紫惠:用底片捕捉遺憾,5年慢譜一首台灣家庭詩

《春行》不只是部電影,更是一場持續的行動,是兩位導演對自我與家庭的探索。時間過去就不會再回來,人們都往死裡走去,最終…
2024.11.11
載入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