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的影像如何與虛構作品呼應?本集影像講堂分享這類「半虛構」的攝影書,看他們如何立基於真實的事件上,填加創作者的想法?或從虛構的文本進行「考古」紀錄?
當出版成為邁向公眾的實踐,編輯思維成為創作者與讀者間的關鍵橋梁,《報導者》影曆打破攝影書的框架,以報紙形式編排,打開觀者人類學閱讀視角及重新討論議題的可能性。
日本,是亞洲攝影書發展數一數二蓬勃的國度。深瀨昌久以《鴉》記錄與妻子離異後的心境、川田喜久治以《地圖》還原原爆、二戰神風特攻隊的血淚;攝影書在他們手裡被如何變化成書寫傷痛的媒介?
當911雙子星大樓被撞冒煙的照片與二戰時期空軍轟炸影像毫無違和的套疊,會產生怎麼樣的視覺衝突與跨越時空的戰爭歷史連結?這是2011年《War Primer 2》做的影像思想實驗。當「編輯」概念被運用在攝影書,我們得見所謂編輯不只是排版、選紙與命名,更是策展、是創…
在美國這個建構當代攝影書的重要國家,許多藝術家著迷於用攝影書呈現概念而非紀錄。愛德華・魯沙(Ed Ruscha)以好萊塢大道、加油站為題製作攝影書,破格的創意甚至一度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拒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則以日常中出現的方格,帶觀者思考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