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說話】教育能翻轉人生嗎──高教的反向重分配現象

一份來自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林明仁與學生沈暉智的研究,揭露台灣高等教育反向重分配的事實:愈有錢的人,子女進入台大的機率也愈高,而台大花在每位學生的支出明顯也高於其他私立學校,造成有錢人子女得到政府的資源相對多。國立大學長期維持「低學費高補貼」是否真的公平?
猜猜看,你的家戶所得算高還是低?這個所得,子女進台大的機率又是多少?
台大學生的家庭所得中位數約為150萬,高於全體公立大學的近110萬,更遠高於私立大學學生的家庭所得中位數100萬。如果將國內大學一一排列下來,其學生家戶所得中位數也呈現由高漸次而降,顯示有錢人子女進入頂尖大學的機率比窮人來得高。
高等教育的家戶所得研究不僅僅呈現所得分配的情況,更重要的是,進一步了解高等教育與階級流動的關係。
教育一直是人們想像中可以促進階級流動的方式:只要寒窗苦讀十年,三級貧戶也能上大學。透過公平的入學方式,人們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爭取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無關貧富。
但就這份研究報告看來,台灣目前的現實狀況是:雖然有錢人小孩不見得什麼都很厲害,但至少有錢人的孩子比較會考大學。
全台灣家戶所得前5%與後5%家庭的孩子進入不同學校的比例
依論文提供的資料分析,台灣家庭所得最高的5%家庭的小孩,他們進台大的機率,是台灣所得最低的5%家庭小孩的6倍。
如果把每一個所得百分位與其子女進入台大的機率畫一張圖,就會看到如下圖顯示的狀況,愈往右邊的高所得家庭,其子女進入台大的機率也愈高。
論文研究的資料樣本裡,超過一半的台大學生(51%)來自家庭所得最高的20%(指80~100百分位)。從上圖可以看出,在前70百分位家庭,曲線都很平,子女進台大的機率約莫在1%左右上下移動;直到70百分位後,子女進台大的比例才開始升高,到了90百分位後,子女進台大的機率突破5%,甚至高達6%,顯示所得愈高的家庭,他們子女進入台大就讀的比例也愈高。
教育對於階級流動的重要性
貧富不均是廣受全球關注的問題,也是國家政策最重要的議題之一,許多專家學者都試著正確測量出不平等的情形。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富人/窮人」這個比值來表現貧富不均的程度。無論是我們常用的分位數的比較,或是更精細的吉尼係數等,概念上都是相同的:為了捕捉社會上富人與窮人的差距到底有多遠。
但除了所得本身的不平等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階級之間有沒有可能流動?就算階級之間差別很大,但是如果上下來去自如,對於整個經濟體來說,也比較有正向的流動力量:努力就有收穫。但如果階級之間完全無法流動,出身不好就注定一生貧困,那麼人們就沒有努力增加人力資本投資自己的誘因,對於整體社會往往會有壞的結果。
要怎麼衡量代間流動呢?經濟學裡最典型的作法就是描繪父母(親代所得)所得對子女(子代所得)的影響,也就是經濟學「跨代所得彈性」的概念(可參見白經濟網站的介紹)。
而教育(人力資源)在「跨代所得彈性」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中介角色(見下圖):一個人受了教育,不只可能增加自己未來人生中的所得,他也可以將一部分的資源繼續投資在子女的教育身上,並且使子女更有機會享有同樣的教育紅利,而教育資源進而又影響到子女的所得。
相較於美國的極端分配情形,台灣在教育機會上也許還算平等。
下圖顯示的是在不同所得分位下,台灣學生上大學的比例。圖表橫軸顯示的是不同的所得分位,由低到高排列,而縱軸是1993~1995年出生的學生有在大學註冊的比例。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台灣,即使身處最低所得群的家庭,也還是有80%的學生會念大學(最有錢的家庭,子女在台灣註冊大學比例下降,推測是子女不在國內就讀大學導致)。但這個平等是真實的平等,還是幻想中的平等?
隱藏的不平等:大學資源的反向重分配
即使幾乎人人都有大學可以念,也不見得代表教育機會比較平等。且不論每一間大學各自的「好壞」,在高教經費大多來自教育部的現況下,撥給每校的經費並不是雨露均霑、完全相等,而是各校有所不同。
所以,台灣「教育的不平等」並不像美國只單看「能不能念大學」比例得出,實際上,台灣教育不平等的問題會從「學生能不能讀大學」轉移到「學生就讀哪一間大學」。對於背景較佳的家庭,他們有更多餘裕和機會把小孩送到資源較豐富的學校;但對於較弱勢的家庭,可能就不是那麼容易。
上面是各校學生家庭背景與各校財報中教育支出(教育研究、訓輔成本等)的關係圖。橫軸的各校學生家庭中位數收入大致可以描繪各校學生的經濟背景。從圖表中我們可以清楚發現,學生家庭背景較富裕的台大、陽明等校,每生平均支出也是最多的。而大多數的私立學校,每位學生平均分到的支出數也比較少。這個數據,也間接顯示出政府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可能有反向重分配的情形,讓背景好的學生更有機會得到資源補貼。
我們還可以從學生就讀公私立大專院校的比例,來觀察教育資源反向重分配的現象。下圖是不同收入等分就讀公私立大專院校的比例。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在大約第50百分位後,愈高收入的家庭就讀公立大專院校的比例就愈高;而到第80百分位後,就讀私立學校的學生也快速減少。整體來說,收入愈高的家庭,在公立學校就讀的比率就愈高。
追求機會平等的世界
從資料來看,在低學費高補貼的政策之下,台灣似乎真的存在教育資源反向分配的問題。但這樣的分配是不是一定不好呢?
不過理想上,如果一個國家的政策,是希望把教育資源投注在最「適合」的人身上,而剛好富有家庭的學生就是最「適合」的學生,那麼這樣的反向重分配可能就不是壞事,因為資源還是跑到最應該去的地方了。 但是這件事普遍上大概不是真的。舉例來說,有某個獎學金希望補助「最有文學天分的學生」,而正常來說,文學天分應該會平均地分散在不同家境的學生身上;但如果我們看到明顯受到補助的學生都是來自最有錢的家庭,那麼就表示這個獎學金大概沒有用在最合適的人身上,因為有些照理說該拿到獎學金的貧窮學生並沒有拿到。因此,除非富有的家庭老天連基因都特別眷顧,把天賦都給了他們,否則這樣的反向重分配很有可能就是缺乏效率的。
對於這樣的數據,我們或許可以仔細考察:台灣的教育制度中,是否真的對於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給了較多的優惠。首先可以從升學的最後一關來看:大學入學的錄取制度。
另外一個比較不明顯的差距,是來自不同階級的生活經驗。如果你是生在衣食無虞的家庭,除了你的家人可能經常帶著你四處遊覽,你可能也比較容易聽到你周邊的親友或鄰居的成功經驗,讓你對於未來的想像更加具體。反之,如果你生在較為弱勢的環境,每天光是為了溫飽就已經耗盡全力,周邊的人也大多是過著差不多辛苦的生活,你可能就不會想到念書對你的將來可能帶來的好處有多麼大。
這種經驗與資訊的差距造成的影響,或許比起考試制度等更加深遠。國民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補足資訊的差異;同時,在台灣有一些組織也積極招募來自各種不同環境的老師,送他們到社經地位較弱勢的學區,希望透過擴大老師的來源以增加學生接觸不同可能性的機會。高教端也可以更主動投入知識普及與傳播的工作,讓來自各種背景的學生們,都能夠看見到不一樣的未來。
這些或許都還只是相當粗淺表層的建議,要藉此改變社會流動的深層結構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整體來說,讓學生們在愈早的階段,就能夠享有在機會上愈平等的環境,在未來就會更有機會讓每一個人找到自己最適合的路。要解決高等教育資源分配問題,我們真正需要的,也許不是在單行道的末端重新分流,而是在開頭就給每一個人一張未來的地圖。
本文整理自沈暉智碩士論文《教育翻轉人生?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此論文也即將重新整理發表於《經濟論文叢刊》。寫作過程中感謝沈暉智在資料整理的協助。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