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索上的巨型精準醫療計畫

鋼索上的巨型精準醫療計畫

──從台灣TPMI到歐美國家型計畫,族群基因資料驅動的新興危機

2024.1.29 最後更新
2022年8月,中央研究院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aiwan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簡稱TPMI)與台大、榮總、和信、北醫、嘉基等國內16個醫療體系合作伙伴,風光盛大宣告,收案達到50萬人里程碑,這項全球華人最大的基因資料庫及精準醫療研究計畫,與世界最具規模的美國All of Us和英國Our Future Health比肩前行,希望達成:
發展華人常見疾病風險評估演算法、優化台灣精準醫療基因型鑑定晶片、發展精準醫療臨床應用模式及特色個人化醫療,更宣聲要向下扎根精準健康科普教育、與企業攜手打造精準健康生態系。
但不到2個月,TPMI爭議接二連三爆發,為增加召募民眾的誘因,把過往已授權給廠商的藥物基因檢測的位點收入鑑定晶片裡、原計畫主持人郭沛恩除了敏感的外籍身分,更一度傳出要把國人基因資料與全外資控股公司做商業合作,2022年底黯然中止收新案,喊出的百萬國人基因資料庫目標腰斬,計畫總主持人換人、合作醫院下架網頁。
這50萬筆國人基因資料、並且與醫院端病歷串聯,形同台灣人生物密碼的「金鑰」,正當謹慎運用,可開啟疾病治療、預防醫療、甚至健康產業的新紀元;但它同時也存在,讓台灣人「生物弱點」全都露的風險,除有高度商業價值、同時也具開發「生化武器」的潛能。
《報導者》團隊訪查發現,原本被賦予厚望的TPMI計畫,如今成為中研院、行政院和衛福部的燙手山芋。精準醫療時代帶來了新的法規與臨床研究的挑戰,生物資料既沒有檢體、卻比檢體帶有更多的隱密資訊,既屬於研究、卻又同步提供了檢測診斷的資料,甚至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巨型聯盟式」研究計畫──一個主計畫無限擴增子計畫,應屬極機密與高控管的資料庫竟有上千名協同主持人都可以使用。每個問題都沒有目前可應對的「解方」,但每個問題都開啟了一個不可測的風險與危機,超越了單純的醫療倫理層次、上達國安層級。
這系列報導,除揭露TPMI計畫的爭議與弊端,我們也清點了國際大型基因資料計畫,在美國、在冰島,也同樣出現過糾紛;而開展相對平順的英國,與大眾的溝通以及研究的規範,又是怎麼進行?面對急速進展的精準醫療時代,包括法規布建、倫理守則、社會溝通,在進與失之間,如何「精準」拿捏?
監製|楊惠君
文字|黃浩珉、陳潔、楊惠君
封面攝影|陳曉威
攝影|陳曉威
設計|黃禹禛
編輯|黃鈺婷
社群企劃|陳思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