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本文為《沖繩戰的孩子們:太平洋戰爭下少年少女成為士兵之路》前言〈如果兒時發生戰爭〉書摘,由黑體文化授權刊登,文章標題由《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1945年的沖繩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最慘烈的戰役,3個月內20萬人喪生,其中逾12萬為沖繩縣民。在日本政府的強制動員下,沖繩未滿18歲的少年少女們紛紛被送上前線,協助日軍作戰、照顧傷患,甚至被賦予了護送天皇照片「御真影」到安全地點的機密任務。在被稱之為「鐵之暴風」的無情炮火中,有的孩子轉瞬犧牲,有的孩子背上了炸彈後就一去不回,有的孩子搭乘的疏散船遭到擊沉,有的孩子被日軍強迫「集體自盡」,而有的則在逃難中見證父母親友的死亡,成了戰爭孤兒⋯⋯。
曾任名護市教育委員會文化課市史編纂組職員,現為沖繩國際大學約聘講師、「沖繩和平網絡」會員的川滿彰,持續從事沖繩戰研究,在本書裡從沖繩民眾的角度出發,透過第一手的口述證言和大量文獻,書寫美軍和日軍的激烈交戰之外,屬於沖繩平民──特別是沖繩18歲以下的孩童所經歷的沖繩戰。經由本書,我們不但可以深入了解沖繩的過去,也可以進一步體認沖繩人對戰爭的警醒和反思。
沖繩在距今76年前發生了地面戰。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想像過,如果自己小時候發生了戰爭,會是怎樣的情況呢?又是否思考過「如果自己小時候因為戰爭失去兄弟姊妹」、「如果自己小時候因為戰爭失去雙親」、「如果自己小時候因為戰爭成為孤兒」等問題呢?本書將依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定義,將討論對象聚焦在18歲以下的兒童(孩子)。
這些孩子們在其成長的年代,多半不曾對戰爭實際發生時的狀況抱持疑問。每次日軍在日本本土以外的地方打勝仗,大人們總是歡欣鼓舞、設宴慶祝,而孩子們看著這些大人的行為,深信戰爭是正確的、日軍所侵略的國家比日本更次等,而敵國的國民都是壞人。
小學教科書上寫著「前進吧/前進吧/士兵啊/前進吧」,孩子們大聲朗誦,老師則教導孩子們:士兵為國而戰,是偉大的英雄。孩子們於是逐漸對軍隊產生憧憬。
於是,一旦孩子們成長到兵役義務的規定年齡,在「為國而戰」的口號號召之下,孩子們主動前往戰場,父母則看著他們的背影,在哭泣的同時連喊三次「萬歲」送他們上路。若是兒子戰死,被放進白木箱送回來,則化身為地方上的「英靈」由眾人迎接,父母只能在盛大的葬禮結束後暗自哭泣。到了某個時間點以後,甚至連白木箱也沒了,而是換成一張薄薄的戰死公報。以上這些都是沖繩戰開始前,日本戰爭期間發生的狀況。
究竟有多少孩子被捲入沖繩戰,在戰場上活下來或喪命?就結果而言,精確的數字已不可考。
1957年,琉球政府公布的沖繩戰歿者總數為200,656人,其中沖繩縣出身者為122,228人,其他都道府縣出身的士兵為65,908人,美軍則為12,520人。
在沖繩縣出身者中,又分為一般縣民94,000人,和沖繩縣出身的軍人、軍屬共28,228人。下圖雖未細分,但一般縣民的94,000人中,又可分為「參與戰役者」55,246人,和「一般居民」38,754人。
所謂「參與戰役者」,是指日本政府為援用《戰傷病者戰歿者遺族等援護法》(以下簡稱《援護法》)而特別設置的分類,內容多半刻意將居民描述為積極協助軍方作戰而死,如將居民被日軍趕出防空洞而喪命的事件,寫成「提供日軍防空洞因而戰死」,或將居民被迫成為軍屬而戰死,寫成「志願成為軍屬而戰死」。許多在沖繩戰中喪命的人都還是孩子,分類將未滿6歲甚至0歲的嬰兒都定位成參與戰役者,事實上是扭曲了沖繩戰的實際情況。另外,一般縣民的犧牲者數字「94,000人」也有很大的問題。
厚生省事務官木村忠的報告與安仁屋政昭所提的「超過15萬」數字相近,與沖繩縣一般縣民的戰歿者數字94,000人則相差甚遠。
沖繩縣在1995年時,為紀念戰後50週年建立「和平之礎」,銘刻所有沖繩戰中死亡的人名,銘刻時不因國籍、人種有別,也不區分敵我,旨在向世界傳達戰爭的悲慘和無意義,獲得沖繩縣內縣外乃至海外的高度評價。到2020年6月為止,一共有241,593人的名字被刻在「和平之礎」上,其中沖繩縣出身者有149,547人。然而沖繩縣出身的戰死者中,也包含1931年開始的15年戰爭中戰死的人,且未限定死亡地區於沖繩縣境內,實際上沖繩戰的戰歿者數依然不明。
現在的糸滿市包含戰前的糸滿町、兼城村、高嶺村、真壁村、喜屋武村、摩文仁村等一町五村,南城市包含佐敷村、知念村、玉城村、大里村(現在的與那原町地區除外)等四村,現在的八重瀨町是由東風平村、具志頭村二村合併而成,南風原町則是戰前的南風原村。戰前的南部為一町十三村(包含豐見城村),這次調查的二市二町,含括了其中的一町十二村。
這個地區的居民,有部分在地面戰開始前就避難到島的北部,但多數居民逃難不及,戰歿的地點多集中於南部。筆者請八重瀨町、南城市、南風原町提供依年齡段區分的戰歿者人數資料(糸滿市的資料刊載於《糸滿市史資料篇七:戰時資料下卷》)。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資料(與那原町、豐見城市)並未包含在內,且因為調查是來自「市町村史」,調查項目也並未統一,但仍可從中窺見孩子們在南部戰死的情況。當時的人口及戰歿者,參考的是《沖繩縣史各論篇六:沖繩戰》資料。
在沖繩如此一個小島上發生地面戰,對孩子們而言可說是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戰死的原因眾多,有些是因為美軍的攻擊,有些人則是遭到日軍虐殺。沖繩民眾在中南部逃難時幾乎是踩著屍體前行,有些居民為了活命,將小孩趕出防空洞,也有小孩被居民殺害,旁人卻默不作聲。北部有人在山裡徘徊,直至餓死或瀕臨餓死。美軍雖然並未登陸宮古島和八重山群島,居民卻受戰時瘧疾之苦,許多孩子因而喪命。
本應受到保護的孩子們,之所以成為士兵站上戰場,或被丟在「鐵之暴風」的災難之中,正是因為大人們鋪了這條路。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