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人權.社會
Fill 1
人權.社會
我有小孩,我想念書:中學生小媽媽與自我實現的距離
經學校通報的未成年懷孕學生,每5人就有1人休學,但還有更多「家醜不外揚」的黑數。在政府強化支持資源5年後,我們發現友善小媽媽的校園,不是做不到、只是「不敢說」…
2021.3.2
高中生
教育
育兒
社會觀察
親密關係
讀者投稿
Fill 1
人權.社會
流亡港人Andy:我彷若墜入今際之國,人生現在才要開始闖關
參加示威後,我跟幾位手足來台灣避一避風頭,後來發現自己上了黑名單,回不了香港。2020算是我人生故事真正的開始,就像故事的主角,主任務是在困難中活下去,疫情則是任務的旁支,我要不繞開它、要不打敗它。
2021.2.10
香港
社運
政治政策
反送中
武漢肺炎
Fill 1
人權.社會
生與死的灰色地帶──台灣死刑量刑基準的質變與張力
死刑和無期徒刑的界線在哪?「教化可能性」如何陰錯陽差成為最大爭議?《報導者》爬梳歷年判決書,描繪在民意與國際人權趨勢中,死刑的邊界在不同的張力間拉扯、變化⋯
2021.1.24
死囚
司法
死刑
Fill 1
人權.社會
無薪、打雜、教學讓道──實習老師的「出師」代價
去年底師培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提案,希望政府能給予實習津貼,主張經濟背景不該是「出師」的障礙,也期待180天的實習能有更好的規劃、而不是淪為打消教育熱情的階段。究竟半年的教育實習,發生了什麼事?教育部能正視這個問題嗎?
2021.1.18
勞權
時事
教育
政治政策
薪資
讀者投稿
Fill 1
人權.社會
真的假的?電子圍籬防疫監控,不只COVID-19適用?
疫情指揮中心推出「天網」(電子圍籬2.0),成功揪出數名參加跨年活動的違規者,究竟這套系統怎麼定位個人位置的?又為何會引發人權、法源依據的爭議?
2021.1.17
司法
政治政策
大數據
科技
防災
Mini Reporter
武漢肺炎
公衛
資訊安全
Fill 1
人權.社會
離開、復合、想求助卻開不了口,我們如何支持家暴受害人的自主選擇?
無論是決定離開、復合、猶豫是否求助,都是家庭暴力受暴者的可能反應。目前的家防系統,是否能給予不分性別的受暴者足夠能量、做出關鍵抉擇?
2021.1.12
性別平權
安置機構
兒少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都是莽夫的錯?加害vs.被害標籤對立下,被遮蓋的「家暴相對人」
《家暴法》實施23年,不但實務上愈來愈難界定被害人與相對人,以女性經驗出發的政策設計,常讓男性比例較高的「相對人」感到格格不入、排拒社工服務,暴力無法斷根⋯
2021.1.12
性別平權
社工
家庭
社會福利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
洪當興在法院前撞死前妻與律師,震驚社會;更一審法官首開先例,欲聆聽加害者與受害者家屬聲音,進行兒童最佳利益鑑定,也重建洪當興的人生。這一切能開啓修復之路嗎?
2021.1.12
死囚
時事
司法
死刑
社工
家庭
心理
親密關係
家暴
Fill 1
人權.社會
以「復歸社會」取代危險迷思,日本精神障礙觸法者處遇制度如何誕生?
台灣以在醫院「監護處分」作為刑罰之外預防精神障礙者犯罪的手段,但成效卻不符社會期待;日本則以「復歸社會」作為處遇核心概念,這個制度如何運作?能否成為台灣改革借鑑?
2020.11.22
醫療
人權
司法
日本
隨機殺人
精神疾病
社會福利
Fill 1
人權.社會
日本二戰後最慘重殺傷事件的啟示:看見障礙者機構極限,與社區生活的可能
經常師法日本社福經驗的台灣,從「相模原障礙機構殺傷事件」的教訓中,或許也該取經日本支持重度智能障礙者於社區自立生活的實例,提供台灣的智能障礙者與家屬另一個生活型態選擇的可能性。
2020.11.22
人權
日本
隨機殺人
身心障礙者
精神疾病
社會福利
1
2
3
4
5
6
…
24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