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道、科學敘事成為主流之年,劉玗一反常態以個展《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重新討論「不科學」的傳說。在疫情下,提供人們思考人類文明與自然的另一可能。
為什麼要選「攝影書」作為創作題材?這個載體有何特殊之處?相較於攝影展的龐大疏離,書的私密性、翻閱時的儀式感,恰好回應了《永恆回歸》中李俐亞想處理「過去記憶」的理念。
朱駿騰讓觀者感受跟被攝者的共性:我們同等脆弱、同等會消逝。這種「向死而生」的態度正回應著人類當下面臨的疫情危機。
2019年台北美術獎首獎《父親的錄影帶》以同志議題和父子之間的私密交流為題,但運用當代攝影潮流語彙的作法,卻也讓人思考台灣本土作品能否脫離承襲西方、走出新風格。
藝術創作與工作生存自古兩難全?陳以軒動感十足的八頻道錄像新作《委託製作》,解構影像紀錄者在接案與創作之間的掙扎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