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反送中運動週年之際,港版《國安法》陰影將臨。本篇圖文創作者皆為香港人,以影像和文字,記住此歷史時刻,城中之人想留下的訊息。)
一、小滿,如有雷同
天降暴雨未停,水落至新聞都重放了幾遍,電視裏的主播不痛不癢不徐不疾唸唸有辭,有個國家的法律可以像雨水般空降,爪子在光天化日下張羅,如重膝壓在我城頸項,如此自然,這麼正常。一桶桶預言水傾倒下來,還沒當頭棒喝的人現在甦醒為時還晚不晚。該當一早覺醒。
有人思臆,這場雨自1997年6月30日便開始滂沱而下,緊接著主權移交。山雨欲來,雷電交加,猶如要清場洗冤。如有雷同。23年以後,天降暴雨的氣象實屬巧合麼,有何相干,又豈能無干?天氣是否彰顯天意,有助伸張正義?初夏天、梅雨季本就多雨,好像有怪莫怪,只是一廂情願把悲痛投映,奢望一道出口。氣象運轉,力未必從心,人無能為力,往往盤據於界乎命定和不認命之間,沉寂悲慟、撼動、轟動。無力,甚至一動不動。
如有雷同,是因為人與歷史重蹈覆徹。我們在狹道中,只能勉強以雨解釋世道,詮釋生命;因為雨之公正,從不偏倚,不遷就任何權勢。人無法重踏同一道河流;可要是再來到同一條河流面前,已經再不會是同一群人。
23年,雨下傘陣變換
時值節氣小滿。小滿指夏熟作物將開始灌漿漸豐滿成形;卻未夠成熟,故稱小滿,而大滿尚未至。前人說革命總是秋天產物,可是現在革命已時時在發生,或小或大,包括哪個家庭、課室、或無數個十字路口。悲劇再也沒有時限和極限。香港的沙漏本來要倒數50年,可已經再無這支歌仔唱,現在只有那首國歌可以哼。至於那不被認受卻響徹縈繞的anthem呢,雖與有榮焉,卻甚至不能低吟。

二、風笛聲既遠又近
我曾在蘇格蘭生活。以前常在樓梯轉角會聽見風笛在奏,哀樂合輯會在廉價的紀念品店羅列,與奶油酥餅和格子毛呢並排,風笛流麗於日常,見慣不怪。隔幾重洋,香港在1997年奏過《Immortal Memory》,我沒能親耳見證,只聽聞過。最近一次聽笛,則在金鐘太古廣場外,金鐘道敞開了花道,柏油路上都是百合,染白了6月的馬路大街。有烈士飛了起來,我們沒能來得及拉開氣墊,風笛追思之音既遠又近,且夾雜著號角聲。
自6月起,好多人飛,週年已屆,仍然同在的我們有否歇歇腳?
彷如隔世。陳氏台灣弒案,我們追悼一個人的生命。連鎖效應下,蝴蝶拍一拍翼便揚起了香港反極權、捍衛、重新想像及定義公義的一場抗爭,革命。從此我們追悼愈來愈多的生命,包括無名、不明之命。
流亡的腳步,期有重返之處
「汝勿恐懼,但凡流放的,必在遠處,結束,在廣濶的原野上,有重返的,家園。」鍾玲玲如是書。
地動山搖,人開始收拾包袱,或不得不飄洋過海,有些人在別國的議會上身穿西裝襯衫極力演說;或有些人哽咽著重頭來學一種漢字,在早餐店裏用盡全力拼湊出新的生活。移民命題又重灸成城中熱話,議論紛紛。一疊棗紅色的英屬護照如山楂餅,吮著彷如有種幻象,讓未來的日子有點出路而不至無望艱苦。香港人流亡,一步一腳印,然而又重遇。
既然有彼岸,代表仍然有此處,將有重返的家園。




三、光復自己的心
去年年末周梓樂同學逝世,沒有人會猜想到他出門後便一去不返,在將軍澳尚德停車處某地安眠。事後人們前去悼念,他母借他父之手、之字,端莊地在兒子去世的停車場寫:流芳百世。自始我時時在想,我也要留住道命,再不情願也要嘗試著流芳百世。我環顧四周,看著那些不再有隔閡的陌生人,不禁想,可以一起痛苦著,如此痛苦著,或者是種莊嚴的幸福。痛苦往往包裹重要的愛如糖衣。無可否認,我們正在見證著,我們所喜歡和愛的一片香港分段瓦解,淪陷,搖曳過、划過無以復加的時代感。多少人或曾歇斯底里,或靜謐禱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然而這不認命、篤定的八個字,又是否雕刻著香港命運中的八字。
末日煙火下的生命感
周而復始,在摒棄和堅持中周旋。一萬發催淚彈氤氳之後,我們曾各自在香港的街角凝視著螢幕中的最重要的合照,充斥著某種末日感,以為自己是手執相框項鏈的戰兵。平安後重遇,在街角或相擁或親吻,雨水夾混汗水,嘴唇會彌留催淚煙的成分,刺痛直至翌日。你點火時,總是一手滑著小滾輪,一手擋風護火。這些畫面既龐大又幽微。乾柴烈火,之於各種意義上,能看著自己所愛殞落、重光,能見證這一頁也算是深邃。這種絕處重生,遠比愛與執迷複雜。反抗時,幾近要失去生命時,終將感受到生命本身。
因為人,我們才能堅持下去。
抗爭緊扣,並與人的身心血脈相連。大是大非始終之於私人感情,愛一座城市,跟愛一個人是否來自於相同的本源。都是掙扎求存。那就不如一起拉緊身邊的人,包括最親近的自己。





四、荒原裏惟有獨木橋
這座城市的巷弄轉角,在滿盤狼藉之後,總是人去樓空、凋零、荒涼。現在在大街上看見的,在政權底下,各種捉襟見肘、不合適、錯配的油漆蓋過了塗鴉,也往往只是孜孜不倦而徒勞地粉飾太平。
我們所回不去的「正常生活」,反過來看,都是待被號召的、蠢蠢欲動、一呼百應的力量。正正因為我們無以名狀、無處不在、心無旁騖、更再無身後身,所以我們才擁有各自各的方式,正在走向同一個地方。
就當是玩伴,我們來建新的樂園。
我們從來孑然一身,卻再也不是自己一人。最孤獨的時候,有最多人在身邊,立足於alone together的狀態。我們雖然看似微小且虛無飄渺,如五月木棉絮;可是也綑綁著最不可或缺之物,飄載四方,既輕於鴻毛又重於泰山。人如籽,落地只要巧合有點水有點力便會生根,沒有所謂苟不苟活。
和你同在,我很愉快
舉步維艱,躡手躡腳攀到獨木橋上,愈窄的路,愈會遇見人。極權的陰霾或從未離開,日光之中無新事,我只希望跟大家一起坐穩。和你同在,我很愉快。在莫大的世界裏,我只想要這個在地圖上連一點也不如的地方。
世界偌大,無垠無際,鋪天蓋地,變幻無常;時日風起雲湧,回過神來新聞已經太舊,在無赦的威權下,有顆丹心的人總太年輕。一起流芳百世好嗎,一起雕刻歷史。老掉了牙,大城小事卻家傳互曉──只有愛和感情,白頭如新,誠衷如初。我未必認識或認得你,但我有你就好了。無人如你。謝謝你,每一個爬過山、素未謀面、或緣慳一面的你。謝謝你走進了我的生命,反之亦然。從今以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請與我們一起前進,共同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