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黨百年帶來的巨變與挑戰

評論

野島剛/中共和日共,兩個兄弟共產黨的百年愛恨
1998年7月21日,日本共產黨領導人不破哲三(右)在北京會見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這次會議標誌著日共和中共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開始時疏遠,並於1967年斷絕關係後,重新建立關係。(攝影/AFP)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在東亞近代史裡面,日本、中國和台灣經歷過一段尤為複雜交錯的歷史,這也深深地影響到「共產黨」的歷史。

7月1日,中國共產黨舉行建黨百年慶祝活動,另一方面,日本共產黨也將在明年(2022)迎接建黨百年。兩黨自誕生以來,猶如血濃於水的兄弟檔,共同致力於在亞洲推廣共產主義運動,也攜手協助創立「台共」。然而,在這100年裡,目前兩黨的關係可以說降至冰點,陷入最糟糕的狀態。這兩個「老共」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如今對中共最為嚴厲的日本政黨

香港的《蘋果日報》在6月24日被迫停刊後,日本共產黨的委員長志位和夫在twitter發表以下評論

「在此對中國政府依照《國安法》,對《蘋果日報》進行打壓,迫使停刊,扼殺香港言論自由的蠻橫行為,表達強烈抗議。中國悖離了自身也同意的保障言論與新聞自由等人權的國際協定、國際公約『一國兩制』,嚴正要求中國即刻停止人權鎮壓。」

在日本政黨中,包括執政的自民黨在內,這則評論對《蘋果日報》停刊一事最為嚴厲。之前,日本共產黨針對在香港導入《國安法》或是逮捕民主活動人士也陸續發表過強硬評論。

現在,日本共產黨儼然成為「對中共最為嚴厲的政黨」,這樣的評價已經深植日本人心。執政的自民黨是保守派,容易被認為對中強硬,但是在黨內也有不少像是第二號實權人物、幹事長二階俊博的親中派議員,所以自民黨不會發表如上述的聲明來批判中國。自民黨與共同組成連立政權的公明黨,在傳統上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匪淺,在野的立憲民主黨與共產黨同屬於左翼,所以不會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態度。其中,本來對中國的態度較為親和、也是左翼的共產黨,會如此毫不留情地嚴厲批判,此舉格外醒目,實在是耐人尋味。

日本、中共、台共間的糾葛

日本共產黨絕對不是小黨,現在約有38萬名的黨員,是在西方民主陣營裡面最大規模的共產黨,也是日本最古老的政黨。過去曾經高舉武裝鬥爭、暴力革命的旗幟,但1950年代放棄這樣的路線,現在的目標是在議會制民主主義下合法取得政權。目前,在國會裡面,眾議院和參議院合起來的話,一共送進去25名國會議員,在眾議院裡的地位是僅次於立憲民主黨的在野第二大黨。過去,因為黨的總部位置在東京代代木車站附近,也有人用「代代木」作為它的別稱。

不只是國會,在日本全國各地穩固扎根更是「代代木」的強項。擁有合計2,612名的地方議員,機關報《赤旗》的發行量也高達100萬份,提供豐厚的財政基盤維持黨的運作。日本竟然有如此勢力強勁的共產黨,很多外國人都會對此感到驚訝,甚至連中國人都大吃一驚。

它在歷史上曾經與中國共產黨並肩同行,展現出了情同手足的深厚情誼。

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日本共產黨在1922年各自建黨。在以蘇聯共產黨為中心的共產國際的影響下,兩黨的關係如同兄弟般,攜手在亞洲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台灣共產黨,即所謂的「台共」也是中日兩國的共產黨在背後推動成立的。

從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到莫斯科留學的謝雪紅、林木順兩人是創黨成員。共產國際依照「從殖民地完全獨立」的方針,計畫在台灣展開共產主義運動。台灣共產黨是日本共產黨的支部,或者是也應該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指導與援助等,均是來自共產國際的指示。從一開始,台共就是受日本和中國的影響誕生,內部也曾為了應該歸屬哪一邊而引起激烈爭論。

最後,正式名稱為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黨的綱領由日本共產黨起草,中國共產黨同意。1928年的成立大會在上海召開,現場雖有中國共產黨的來賓,但是日本共產黨並沒有派人參加──當時,日本共產黨因反對天皇制而受到當局打壓,組織瀕臨潰散瓦解的狀態,已自顧不暇,沒有餘力去參與;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共產黨援助台灣共產黨的運作。但是,共產黨在台灣的活動僅維持3年而已。起因是台灣總督府為防止左翼運動的擴散,大規模逮捕黨員幹部,迫使其瓦解。

曾熱烈討論台灣議題,兩黨關係為何走向崩毀?

在二戰時期的日本,否定「天皇制」的日本共產黨受到壓迫。幹部們紛紛前往中國共產黨的據點──延安,保存命脈。戰後也和當初那般親密,但是受到中蘇對立的影響,黨內有段時期也分裂為中國派和蘇聯派。結果,在日本共產黨內蘇聯派佔優勢,1979年發生中越戰爭時,批判中國的戰爭行為等因素,兩黨的關係急降,幾乎是陷入決裂狀態。即便是關於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日本共產黨也是嚴厲批判:「就算是以社會主義的要義來看,在國際間也沒辦法容忍的暴行」、「荒謬絕倫」。

然而,隨著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雙方也開始尋求修復關係。在日本共產黨裡面,長久以來排斥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宮本顯治委員長退出第一線,以此為契機,在1990年代後半,往修復關係的方向邁進。

在理論層面的意見交換和人才交流等,兩黨的關係逐漸恢復。根據日本共產黨的說法,針對台灣問題也曾經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熱烈交換意見。

例如,2004年,當時的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日後成為國家副主席的曾慶紅訪日時,時任日本共產黨議長的不破哲三如此說道:

「一個中國是重要的國際原則,但是在實踐方法上,我們有些建議可供參考。有關香港、澳門的治理,在與英國、葡萄牙政府的協議下,導入一國兩制的新方法並且獲得成功,這一點我們很清楚。但是,台灣就行不通了。在台灣,想要有效地往那個方向解決問題,就必須要取得台灣居民的支持,並且贏得台灣的民心。

面對不破哲三突如其來的提議,中國代表團一片譁然。

雖然中方當場沒有明確的回應,但是過了一個月之後,5月外交部長唐家璇訪日時,談到:「有關不破在4月時提出的意見,目前中國正認真研究」。針對此事,不破回顧道:「若是重要的提案,中國也會誠摯接納,認真檢討,能有這樣的氣度著實讓人感到非常欣喜」。

老實說,不破哲三的提案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反映在中國的實際對台政策裡面,是有必要好好檢視的,但是可以感受到一股溫和氣氛在兩黨之間流動著。

然而,好景不常,兩黨關係再度急速崩壞。起因是2016年在吉隆坡舉行的亞洲政黨國際會議(ICAPP)。日本共產黨在總會上要求採用的宣言裡,加入「呼籲盡快啟動禁止核武器條約的國際談判」的字句,但是遭到中國共產黨的強烈反對。日本共產黨強調:「中國之前也曾兩度同意此案」,卻被中國共產黨潑冷水,說:「過去的事情我不知道,但是侵略國的日本竟然被宣傳成宛如受害國的樣子」。日本共產黨再度反駁道:「宣言裡面也沒有提到日本的原爆,這是人類的共同課題」,但中國共產黨仍強硬回應:「不予置評,我們堅決反對,拒絕日本共產黨的提案」。結果,宣言裡禁止核武器的部分硬生生地被刪除了。

日共轉型為溫和左派,批評中國霸權主義
Fill 1
野島剛、中共、日共、共産黨
近年打著溫和左派路線,日本共產黨終於在本地社會獲得認同;因此,習近平的霸權主義和軍事擴張路線,從同樣高舉共產主義理想的立場來看,日共實在是無法贊同。圖為2013年日共委員長志位和夫(右)和同志慶祝參議院選舉結果。(攝影/AFP)

2017年,日本共產黨召開黨大會,公開指名批評「新大國主義・霸權主義的謬誤」。據說,黨大會召開前夕,駐日中國大使要求會面,要求刪除批評的部分,但遭到日本共產黨拒絕。

之後,在台灣問題或是香港問題上,一旦中國採取強硬態度,日本共產黨就強烈批判。其實,這也攸關著如何評價經濟飛躍成長、晉身軍事大國、對周遭國家的壓力增強的中國。尤其是邁入習近平時代之後,中國的「大國主義・霸權主義」日益明顯。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大國之間白熱化的競爭和對立,與追求世界和平與平等的社會主義理想相背馳,這種思想上的批判在日本共產黨裡面儼然成形。

換言之,中國共產黨直到改革開放為止,都還算穩健發展。然而,關於習近平的「強權」和「軍事擴張」,從同樣高舉共產主義理想的立場來看,日本共產黨實在是無法贊同。

從別的觀點來看,若是認同中國共產黨現在的威權模式,在日本等同於政黨在扼殺自己的政治生命,很難生存下來。這樣的認知無疑也成為批判中國的理由之一吧。

戰後,日本共產黨搭上了日本社會左傾化的潮流,在勞動組合和教職員組合等組織裡面擴張勢力,黨勢跟著水漲船高。起初也曾經高喊著「反天皇」、「反美」的口號,主張武力鬥爭或暴力革命。但是,近年打著溫和左派路線,終於在日本社會裡面獲得認同,作為普通政黨,毋須擔心受到異樣眼光。目前預定9月到10月舉辦的眾議院選舉,日本共產黨要和在野第一黨立憲民主黨組成聯盟,有信心地規劃再擴大黨的勢力。

在今日的日本社會,幾乎沒有人信奉共產主義,也沒有人認為共產黨一旦取得政權,日本就會廢止天皇制,並且成為共產主義國家。但是,日本政府至今依然基於《破壞活動防止法》把共產黨列為調查對象。也就是說,該團體被當作是危險思想分子的集結。

在這裡面,也許有其政治盤算,因為在日本國民有8成對中國「沒有好感」的情況下,政黨名稱上冠有「共產黨」的日本共產黨更不可能展現出友好態度,親中並沒什麼好處。對日本國民而言,在受到高度關注的香港、台灣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嚴正立場,反而會獲得更廣泛的支持。

中國共產黨迎接百年的7月1日,日本共產黨志位和夫委員長再度發表重話,「對於中共對東海南海的各項行動以及侵害維吾爾族和香港人權的動作,我始終批評為不值使用共產黨之名,世界各國應當要求中國遵守國際間規範與國際法則」。

面對日本共產黨的嚴厲言詞,中國共產黨並沒有正面反擊,不過,光是被「自己人」批判的這一點,內心應該感到很不是滋味。今年迎接建黨百年的中國共產黨與明年迎接建黨百年的日本共產黨,這兩個兄弟共產黨的決裂,也許是中國共產黨從革命理想主義政黨淪為獨裁威權主義政黨的最好證明吧?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